果脯(拼音:guǒ fǔ)是中国传统食品的一种,指将新鲜水果经过脱水、糖渍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的蜜饯类食品。它具有口感柔软、色泽鲜艳、甜而不腻的特点,既可以作为日常零食,也常被用于糕点装饰或搭配茶点。果脯的名称来源于其制作工艺与形态——"脯"在古汉语中指肉干,后引申为用糖蜜腌渍并风干的果品,体现了其对食材保质与风味保存的双重追求。
果脯的核心制作原理是通过高浓度糖液的渗透压作用,去除水果中的水分以延长保质期。传统工艺包括选材、清洗去核、预煮软化、渗糖腌制、烘干定型等步骤。例如,苹果果脯需选用肉质脆嫩的品种切片预煮,再将切片浸入65%-70%的蔗糖溶液中静置24小时,最后置于50-60℃烘干箱中脱水至含水量18%-20%。现代工艺则融入真空糖渍、低温脱水等技术,能更好保留维生素和天然色泽。
果脯保留了水果的部分营养素,如维生素C、果胶及花青素等,但其糖分浓缩效应使热量显著提高。每100克苹果果脯的糖分含量可达65-75克,约为鲜苹果的10倍。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值得关注的是,劣质果脯可能违规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和防腐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5-25克以内。
据考古发现,中国蜜饯制作可追溯至东汉时期,《齐民要术》记载了"蜜煎桃法"等早期工艺。唐宋时期,果脯成为宫廷贡品,苏轼曾在《惠州一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逸事衍生出荔枝蜜饯的制作记录。明清时期,果脯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现代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出土的干尸胃容物中检测到保存完好的杏脯残片,证实了其耐储特性。
中国各地发展出独特的果脯风格:北京果脯以其透明晶莹的"北脯"著称,多采用蜜渍工艺;云南傣族青芒果脯保留原始果酸风味;广东凉果则善用甘草、五味子等中草药赋予特殊口感。当代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以蓝莓枸杞复配的养生果脯、添加益生菌的发酵果脯等,满足了消费者多元需求。部分企业还开发出低糖版果脯,采用罗汉果糖苷等代糖技术降低甜度。
在快节奏生活中,果脯的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办公室白领将混合果脯作为天然甜味剂添加酸奶,健身人群通过天然果脯补充运动后能量,酒店甜点师用彩糖果脯提升装饰性。科研领域发现,某些果脯在控释药物制剂中展现出潜力,其缓释特性可能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随着大健康趋势兴起,果脯产业正经历从"高糖零食"向"营养补充剂"的产品形态升级。
优质果脯应具备果香浓郁、色泽自然、无返砂结晶的特点。优质苹果脯呈现均匀浅琥珀色且果肉不粘连,枸杞果脯带自然褐红色泽。建议查看配料表中白砂糖含量比重,优质产品应低于60%并标明具体水果原料。存储时需避光防潮,开封后建议冷藏密封保存,避免高温导致返糖变硬。特殊人群可选择无硫磺熏蒸的有机认证产品更安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果脯的意思和拼音解释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