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汉语中常见的汉字,其拼音为“bó”,共有14画,结构为左右组合。左半部分为“月”字旁(肉部),右半部分由“尃”字构成,整体读音清晰易辨。作为汉字学习者,了解“膊”的正确发音与用法是掌握中文词汇的基础之一。
“膊”字多与身体、动作或衣物相关,常见词语包括:
1. 胳膊:指人体上肢部分,从肩部到手腕的区域。例句:“他用力甩了甩胳膊,缓解肌肉酸痛。”
2. 赤膊:指光膀子,裸露上身。例句:“夏日炎炎,几位老人在树荫下赤膊乘凉。”
3. 臂膊:古语或文学化表达,指手臂。例句:“他单臂膊夹起木箱,显得身姿矫健。”
4. 拳膊:较少用,可理解为“握拳的手臂”。例句:“他紧握双拳膊,眼神中透出坚定。”
5. 膊鱼:方言中表示鳑鲏鱼(一种小型淡水鱼),但该词在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
“膊”的核心含义围绕肢体展开,在甲骨文中,其象形结构与人体形态相关,后逐渐引申为动作或工具部件。例如,“搏膊”古时可指挥舞胳膊的动作。在文学作品中,“膊”多用于描写人物动态或状态,如明清小说中形容壮士“膀大腰圆,臂膊有力”,凸显人物形象的勇武。
初学者常将“膊”与其他字混淆,需注意区分:
- “博”(bó):多表示广博、学问,如“博士”“博学”,与“膊”的身体部位用途无关。
- “膊”与“膊头”:粤语中“膊头”即指肩膀,普通话使用“肩膀”或“肩胛”更标准。
- “膊”与“膊子”:方言中“膊子”可指胳膊,但标准表述仍推荐“胳膊”或“臂膀”。
正确书写“膊”时,左右结构需紧凑,右半部分“尃”的“甫”上横稍短,“寸”的竖钩垂直居中。建议通过反复临摹练习加深记忆,并在日常写作中替换同义词(如“手臂”与“臂膊”),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对于书面用语,优先选择“胳膊”或“臂膀”;在特定语境(如武侠小说)中,“臂膊”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术语中,“肩胛下膊”可简称为“上膊”,但需配合图片或模型辅助理解。古诗词中,杜甫《缚鸡行》曾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暗喻肢体动作,虽未直接用“膊”,但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若想更深入学习,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并结合语境练习造句。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字的拼音和词语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