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读音为"bó"。它的结构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侧为"月"字旁,这一偏旁在汉字中多与身体部位相关;右侧由"尃"组成,表示与分布、散布有关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膊"被解释为"薄脯膊之屋上",原意为将干肉置于屋上晾晒,后引申出多种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含义。
"膊"字的左侧部首"月",在古代篆文中写作"?",是"肉"的变体。这一偏旁在汉字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据统计,《康熙字典》中含有"月"旁与身体相关的字就多达两百多个。除了"膊"字外,常见字还有"肝"""腿"""肩"""胃"等。值得注意的是,"月"旁在某些字中可能演变为"肉月旁",需要与表示时间的"月"加以区分,如"明"与"肢"的写法差异。
"膊"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与身体部位相关,最常见的组词是"胳膊",指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在部分方言中,"胳膊"也称作"胳臂"。其他常见组词包括"肩膀"""臂膊",后者在古文中更常出现。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专业用法,如"赤膊"一词,形容不穿衣服的状态;"腿膊"则在方言中表示小腿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膊"字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于复合词中。
除了表示身体部位外,"膊"字还有引申含义。在古汉语中,"膊"可以指代"剥皮"的行为,这一用法源于"薄脯膊之"的原始含义。在一些成语中,如"捶胸顿膊","膊"字也可见身影。现代汉语词典中,"膊"字还保留了与动作相关的用法,如"臂膊挥舞"等。这些用法虽然不如身体部位词常见,但在特定语境中仍有体现。
"膊"字的标准拼音是"bó",声母为"b",韵母为"o",声调为阳平(二声)。在实际发音中,需要注意与"勃"""驳"等同音字的区别。"膊"字不常见多音字情况,但在方言中可能存在读音差异,如某些地区将"胳膊"读作"gē bo",其中"bo"的实际发音接近"bó"但略有弱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通话测试中,应当使用标准读音"bó"。
在汉字的构字法中,"膊"属于典型的形声字,由"月"(形旁)和"尃"(声旁)构成。形声字占到现代汉字的80%以上,是汉字构字的主流方式。"膊"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位于中等使用频率,其结构体现了汉字系统以表意为主的特性。在汉字教学和认知中,"膊"字常作为部首教学的典型案例,帮助学习者理解"月"旁与身体部位的关系。
"膊"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臂膊常被用来象征力量与勇气。成语"摩顶放踵"""振臂一呼"都体现了肢体语言的文化意蕴。"赤膊上阵"则通过"膊"字的运用,形象描绘了奋勇战斗的形象。汉字中的"膊"承载着古人对身体结构的认知,也反映了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是研究汉字文化史的重要样本。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组词拼音偏旁是什么字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