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学习中,形声字的结构与部首是理解字义的重要线索。以“膊”为例,它属于“月字旁”部(肉月旁),拼音为“bó”,其造字本义与人体肌肉相关。本文将从拼音、部首、组词及用法等方面展开解析,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汉字。
“膊”的标准拼音读作 bó,属于阳平声(二声),发音时需注意声调的上升与延续感。在日常口语或书面语中,该字常出现在复合词中,单独出现时较少,但作为构字部件,其发音规律鲜明。
“膊”字的部首是月(肉月旁),位于汉字左侧,这一部首最初由“肉”演变而来,表示与肢体、肌肉相关的概念。例如,“肝”“胃”等字同样带有月字旁,进一步佐证其与人体器官的关联性。需注意的是,现代汉字中的“月”部并非全部源于“肉”,但“膊”显然属于典型代表。
《说文解字》中,“膊”原指
1. 赤膊上阵
源自三国典故,意为不穿盔甲直接参与战斗,比喻不顾一切地投入任务,常用于形容全力以赴的状态。
2. 胳膊
口语中常用,指手臂部分。“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等谚语通过该词强化表达效果。
3. 臂膊
较为书面的复合词,常见于文学或诗歌中,传递更细腻的情感描写。
4. 肩膊
强调肩部与上臂的连接区域,多用于医学或解剖学描述中。
古代社会中,“膊”还承载着武力象征意义;如《水浒传》中“膀大腰圆”的英雄形象常被刻画为“虎背熊腰”,其中“膊”作为关键部位承载力量感。而现代语境下,“光膀子”“膀爷”等俚语则带有特定地域文化色彩,需结合场景理解。
建议通过以下方法掌握“膊”字:
需区分“膊”与以下同音或形近字:
- 博(bó):多用于“博学”“博览”,与知识领域相关;
- 薄(báo/bó):厚度小或轻微语气,如“薄荷”“轻薄”。
掌握一个汉字需贯通其形、音、义。“膊”作为典型形声字,从部首到组词均围绕“身体”展开,既具实用性,又蕴含文化深度。通过多维度的学习,读者不仅可扎实记忆该字,还能触类旁通理解同类汉字的构字逻辑,最终提升汉字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组词拼音部首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