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万乘苦不早”的拼音是:“yóu shuì wàn shèng kǔ bù zǎo”。其中,“游”(yóu)在这里表示奔走、交涉等意;“说”(shuì)是劝说、说服的意思;“万乘”(wàn shèng),在古代指大国、天子的代称,也可泛指大国;“苦”(kǔ)即痛苦、懊恼;“不早”(bù zǎo)表示不够早。整个短语传达出一种想要向大国君主或有权势者进行游说却懊恼自己没有早些这么做的情绪。
“游说万乘苦不早”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马周的《春夜宴桃李园序》。马周出身低微,在唐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这首诗体现了当时文人渴望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心境。在古代,游说君主是很多士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像唐朝这样幅员辽阔、大国风范十足的朝代,各国之间的交往频繁,政治局势复杂。众多的贤才之士都希望能游说国君,从而得以重用,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马周自己也是历经坎坷,凭借自身才华最终被唐太宗赏识。而他在诗中的这种表达,也是当时许多有志向却尚未得机遇之人的共同心声。
从内涵上看,“游说万乘苦不早”反映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诗人意识到在政治的大舞台上,机遇稍纵即逝。“苦”字用得十分精妙,它深刻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懊恼和焦急。这种懊恼不仅仅是对错过之前可能的机会的后悔,更是对未来可能错过机会的担忧。当一个人有了远大的抱负,却因为时机未到而无法施展时,那种痛苦和不甘是难以言表的。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古人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通过在政治上的作为,为君主出谋划策,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是文人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马周才会发出这样饱含深情的感叹,希望自己能够尽早抓住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这句诗在文学史和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了后世文人表达政治抱负和渴望机会的典型例句。许多人在面临相似的境遇时,都会借用这句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内容,也为研究古代文人的政治心态和仕途遭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文化交流方面,“游说万乘苦不早”也成为了传播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句诗,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文化中对于士人参与政治的看法,以及士人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追求。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心态,这种心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游说万乘苦不早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