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其拼音为“sǒng”。该字为形声字,由“从耳”与“宗”构成,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高也”。“耸”的本义与高度、突出相关,后引申为惊动、高耸等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耸”字广泛应用于形容词、动词等语境,其发音与组词方式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多样性与地域性特征。
“耸”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sǒng”,声调为第三声(上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该字的拼音由声母“s”、介音“u”和韵母“ong”组成,发音时需注意声调由低向高再回落的过渡。作为多音字的“耸”,仅在方言或古音中偶尔出现其他读音(如“sòng”),但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基本统一为“sǒng”。其发音的声韵调组合清晰,便于区分同音字如“忪”“讼”等。
形容词类:“耸”可构成“耸峙”“耸峭”等词语,均形容山势或建筑的高耸挺拔。例如“群峰耸峙”中的“耸峙”即强调山峰对峙而立的高度感;文学作品中亦用“耸峭”描绘险峻地貌,如“峭壁耸峭,危不可攀”。
动词类:其动词用法可分为两类:一是表示“高高直立”,如“耸立”“巍耸”;二是延伸出“惊动、惊惧”之意,如“耸人听闻”“耸动视听”。“耸人听闻”特指故意夸大事实以引起轰动,常见于新闻报道批判语境。
成语与固定搭配:成语“耸肩缩背”用于描写畏缩姿态,“耸壑昂霄”则出自《晋书·石勒载记》,形容胸怀大志。此类词汇多用于书面语,兼具文学性与画面感。现代日常交流中,“骇人耸听”(应为“耸人听闻”的误用)亦常被使用。
在部分吴语及西南官话区,“耸”保留额外语义。例如四川方言称“耸秤砣”形容物体重坠,闽南语保留“耸肩”表示抗拒或无奈。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用语中“耸”渐发展出新的引申义,如“耸事”被戏称为夸张事件,虽未形成规范词组,却折射语言活力。
“耸”与“竦”“悚”字形相近,需注意区分:“竦”侧重恭敬、挺拔(如“竦立”),且“悚”专指恐惧(如“毛骨悚然”)。多音现象方面,“耸”仅在古汉语“謦欬耸听”中曾读“sòng”,现代已无此用法,避免与“讼”“忪”等混淆。字形上其右半部“从”易错写为“众”,需结合构字逻辑记忆。
汉语古典诗词中,“耸”常作为壮阔意象载体。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峥嵘”即与“耸峙”异曲同工。雕塑艺术中,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被形容为“肌理耸动”,隐喻力量凝聚。建筑学领域“耸构”专指超高建筑结构设计,体现科技与人文融合。
作为承载多重语义的汉语词汇核心单位,“耸”展现了汉字表意系统的精密性。从基本词性扩展至文学隐喻,其应用场景跨越自然景观描写与抽象概念陈述。研究该字不仅有助于深化语言理解,更能通过词汇演变脉络洞察中华文化认知体系的发展轨迹。掌握“耸”字的正确用法,对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及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字的拼音和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