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一个常见的汉字,拼音为“bó”,其部首为“月”(在汉字结构改革前写作“肉”),表示与肢体相关。其核心含义与人体上肢部位相关,特指肩膀至手臂的连接部分,也可泛指手臂。在日常使用中,“膊”多以词语形式出现,单独使用较少。以下是关于“膊”字的组词分类及用法解析。
胳膊(gē bo)
“胳膊”是“膊”字最常用的组词,指人的上肢(不含手掌)。其中,“胳”为辅助语素,无独立含义,需与“膊”连用。发音时,“bo”读作轻声,如“她揉了揉酸疼的胳膊”。在北方方言中,“胳膊”常简写为“胳膊”,但正式书面语中仍需加“月”字旁。
赤膊(chì bó)
“赤膊”指光着上身,其中“赤”表示裸露,“膊”强调上身部位。例如:“夏日清晨,老人们在广场上赤膊晨练。”此词多用于描述男性袒露上身的场景,带有生活化色彩。
臂膊(bì bó)
“臂膊”为书面化表达,强调手臂的肌肉或力量感。例如:“他挥动有力的臂膊,轻松扛起重物。”其中“臂”指具体肢体,“膊”补充上肢范围,二者结合强化了动作的力量感和身体部位的精确性。
口语与书面语境
在口语中,人们倾向于使用“胳膊”等双字词,因其简洁且易于理解。例如:“我胳膊疼,可能搬重物扭伤了。”而在文学描写或正式场合中,如“拳击手绷紧臂膊,预备出拳”,“臂膊”的使用更显动作张力与画面感。
区域用词习惯
不同地区对“膊”相关词汇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北方方言多用“胳膊”,而南方部分地区可能使用“手膀子”等替代词;“赤膊”则在全民用语中通用,但年轻群体可能受网络用语影响,转向“光膀”等新表达。需注意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用语,避免歧义。
从文化角度看,“膊”字承载了古人对肢体部位的细致观察。例如成语“刺股悬梁”中的“悬梁”可能隐含手部动作,而“膊”字的存在则帮助构建更具体的身体动作画面。现代汉语中,“膊”字虽多作为构词语素,但其承载的肢体符号意义仍为修辞提供丰富空间,如“铁膊铜肩”形容力量,既保留古风又具象化力量感。
掌握“膊”字的正确发音(bó)与主要组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在日常写作中,“胳膊”“臂膊”可根据文风灵活选用;而“赤膊”则多用于描述场景。学习者可通过造句强化记忆,例如:“运动员绷紧臂膊完成动作,观众纷纷脱帽赤膊为其呐喊。”通过实践加深对“膊”字灵活运用的理解。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组词组和拼音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