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有郭沫若对联的故事 字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9/1 0:03:46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一个 故事 他们

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有一副对联,很多人不会读,郭沫若称:天下奇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柳婉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到郭沫若,他的文人身份和历史学家的身份就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直到他去世以后人们也都还在纪念他,甚至还在他诞辰120周年之时将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友人都邀请到了国内。

1963年秋天,当他正在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游览时突然看见了一副20字对联,他低头沉思了许久,没过多久便抬起头指着那副对联笑着夸赞道:“这真的是一副天下奇联啊!”

身旁的友人便问他:“这副对联看起来很难读啊,你觉得他妙在何处呢?”

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对联能让郭沫若拍手叫好呢?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郭沫若先生之所以能够读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离不开的原因便是他自小就对对联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郭沫若先生年少时,他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喜爱玩耍。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他的同桌小声地对他说:“我发现后面那座庙的桃子熟了,我们多喊几个同学一起去摘来吃吧,肯定很好玩。”

原本打算回家读书的郭沫若,一下子就被“摘桃子”一事吸引住了,随即转身叫了好几个同班同学一起同去。

同行的有将近四五个孩子,为了不让寺庙里的和尚发现,他们自动地站成了蜈蚣状的队形看起来非常地滑稽,但他们这样的举动却无疑是掩耳盗铃。

因为当这群孩子还没有走进寺庙时,正好站在寺庙门口的和尚就听到了他们打闹时发出的笑声,随即便看见那群孩子时而站成一排时而又分散开来。

但想要去摘桃子的孩子们却不知道他们的行踪早已暴露在了和尚的眼前,随着他们越来越靠近寺庙,一行人渐渐地放慢了步伐,他们像梁上君子那般蹑手蹑脚地窜进了寺庙的后山。

后山种着几棵零散的桃树,因此果树上的桃子格外引人注目,一群小孩分工合作两人放哨,另外两人则去爬树摘桃。

因为没有看见和尚的出现,他们便大胆地一次性连摘了5颗桃子,拿着衣服随意地擦了擦桃子上的灰尘便大口地咬了起来。

“寺庙的果子就是好吃啊!”

“对呀对呀,下次我们还一起来讨果果吃。”

几人坐成一排,非常享受地吃着桃子,因此他们根本没有看见站在不远处的寺庙和尚。

和尚生气地喊了一声:“你们这几个小孩,谁让你们偷吃果子的!”

郭沫若被这声音吓得一哆嗦,粉嫩嫩的桃子便从手上滚落了下去,和尚立马将这几个孩子偷桃的事情告诉了他们的先生。

第二天回到学堂的几人看着先生走过来,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先生问他们道:“说吧,是谁提议来摘寺庙的桃子的?”

见几人迟迟都不肯说话,他们的先生便换了一种方式询问他们道:“这样吧,我出个对联,谁能答上来我就免掉谁的罚。”

“听好了,这是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沉思了一番,抬起头对先生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这一句对联让先生惊喜地发现了郭沫若是如此的聪慧,他既能够回答对联还能够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先生便高兴地免去了其他几人的责罚。

再说到郭沫若先生与山海关孟女庙前对联的故事,就要从他71岁游览贞女祠时开始说起。

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除了读书研究学问,郭沫若先生还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尽管已经71岁高龄但他却从不受年龄的限制,照样奔走在全国各地。

贞女祠并不在平地,而是建在一座山岗上,想要到达那里就必须要登上山海关。

1963年秋天,由于山海关的阶梯非常得多,郭沫若的女儿担心她道:“登上山海关要走很多次阶梯,爸爸的身体吃得消吗?”

郭沫若摆了摆手说:“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第二日,当他们一行人都赶到了山海关脚下时,看着眼前绵延着的阶梯大众都还在劝说着让他老人家不要再走,身体吃不消就不好了。

但郭沫若没有听从众人的劝说,一个劲便向着阶梯的顶端走去,步行矫健的他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一个已经71岁高龄的老人。

小辈们登了几十阶楼梯后,便气喘吁吁地靠在城墙旁喝水,但郭沫若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愣是一口气登上了顶端。

他笑道说:“你们给我说说,这个阶梯总共有多少层?看你们走得那么慢,想必是有人仔细数过的。”

他们面露尴尬地对郭沫若说因为登台阶太累了所以没有仔细地数过,郭沫若先生哈哈大笑两声说:“我就知道你们根本不会在意这台阶层数的意义,因此就不知道这台阶有多少层。”

“我来告诉你们,一共是108层!”

年幼的孙儿不相信爷爷说的话,充满精力的他因此将刚刚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仔细一数发现真的像爷爷说的那样。

他好奇地向爷爷提问道:“爷爷为什么要数这个台阶呢?”

郭沫若看孙儿非常感兴趣,便摸了摸孙儿的头回答道:“这108层的台阶象征着孟姜女凄苦的人生啊。”

不懂孟姜女故事的孙儿便好奇地提问道:“孟姜女有什么故事吗,可以给我讲讲吗?”

爷孙俩便同走到了一排,郭沫若先生便缓缓地向孙儿开始讲起了孟姜女的故事。

贞女祠又叫孟姜女庙,坐落于山海关东望夫石村的小丘岭的望夫石上,据传是建自宋朝。

关于这个庙的主人,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便是“孟姜女哭长城”,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的出生也极具神话色彩,传说在秦朝时两户名叫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有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家院子种下了一颗葫芦籽。

经过一番细心地培育,葫芦籽逐渐长大后竟长到了姜家庭院,到收获的那一天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同将葫芦瓜切开,没想到葫芦瓜里竟有一个可爱粉嫩的女婴,两家人甚是喜爱,便给她取名为孟姜女。

作为孟、姜家的掌上明珠,孟姜女自小便被送进私塾读书,在家中则是由姜家老婆婆教她琴棋书画,生性聪慧的孟姜女很快就掌握了诀窍,将家中的缝补工作全都揽了过来。

逐渐长大的孟姜女变得越来越落落大方,远近的邻里都想看看孟、姜家的女郎长得如何美丽,孟家庄的一无赖更是早早看上了孟姜女,几乎每天都会跑到孟姜家门口呼唤她。

但孟姜女并不喜欢他这种无赖,因此总是闭门不出。

一日,孟姜女在闺房中绣了许久的女工,感觉自己的胸口非常的沉闷,因此走到自家的后花园散心。

她绕着自家后花园的池塘绕了一圈,便坐在池塘旁的小椅上观察着池塘中的鱼儿。

后花园安静得只能听到蟋蟀和各种鸟儿的鸣唱,伴随着这种悠闲的气氛,孟姜女的困意也渐渐显现。

但后墙处却突然响起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她大胆地向后墙走去,她还没有靠近草丛中就站起来了一个全身布满灰尘的男子。

孟姜女惊得身体一颤,在前院休息的父母也听到了响动便也朝这个方向走来。

孟姜女不停地向后撤步,男子慌张地解释道:“你莫怕,我不是坏人,我只想来此处躲避官兵。”

孟老汉看到了生气地呵斥他道:“你若不是坏人,军官怎会追你,你怎么敢私闯民宅的!”

男子神情略显落寞,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孟老汉说:“冒犯了,我名为范喜良,我是从姑苏来的读书人。”

“最近皇帝下诏征兵修筑长城,不分老少的四处抓丁,去了的人不是死就是伤,因此我便赶忙收拾行李逃了出来。”

孟老汉一听他是读书人,怒气便消了一半,随即便叫孟家婆婆为他准备了清洗灰尘的清水,范喜良道谢以后便仔细地将身上的灰尘清洗了干净。

站在一旁的孟姜女看见范喜良清秀的脸庞,心生好感,便主动与他交流了一番。

范喜良儒雅的书生气息打动了孟姜女,因此往后几日里,她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了丝丝的情意。

孟老汉看出了女儿的意思,便主动招范喜良为婿,范喜良想到自己逃亡的身份自觉配不上孟姜女,便拒绝了孟老汉的提议。

在一旁偷听对话的孟姜女眼含泪水,缓缓地走了出来对范喜良说道:“我对范郎心生好感,只觉往后非你不嫁,我并不在意范郎的身份如何,只要你对我有情就好。”

范喜良在知道孟姜女的情谊之后,便结下了这门亲事。

原本婚姻之事需要双方父母决定,但范喜良的父母在逃亡过程中早被秦军乱刀杀死,他已经是孤儿了便一切听从了孟老汉的安排。

两人完婚的消息传到了孟家庄无赖的耳朵里,他气愤自己得不到孟姜女,便把范喜良藏在孟家的消息报给了官府。

官府得知了消息以后便直奔孟家,而孟家还沉浸在一对新人结合的喜悦当中。

他们直接踹开了孟家的门,直接将房内的范喜良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但孟姜女一家没有办法阻止这群士兵。

范喜良被带走了,只留下孟姜女一人在家日夜哭泣。

孟家也因为私藏逃犯受到了严重的惩戒,思夫心切的孟姜女便打算独自踏上寻夫之路。

临近寒冬,为了让丈夫能够穿得暖和一些,孟姜女在家日夜赶工终于把棉服做了出来。

当她站在还未修筑好的长城下时,眼前出现的全是穿着单薄、神色疲惫的民工,为了不被军官抓住孟姜女抱着棉服四处躲藏着,最终找到了一处专供民工休息的地方。

她四处打听着丈夫范喜良的消息,但大部分人都摆了摆手说自己并不认识这个人。

不愿放弃打听丈夫消息的孟姜女最终找到了一个认识自己丈夫的人,她激动地询问道:“大哥你知道我丈夫在哪里吗?”

那人像患了痨病,虚弱地说:“他一个读书人,受不了这么重的活,累死啦!我也快要去了啊!”

孟姜女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找不到丈夫尸首的孟姜女便日日夜夜瘫坐在长城上哭泣。

传说正是因为孟姜女的哭泣感动了上天,长城也为她的哭声倾倒,范喜良的尸骨就这样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孙儿在听了孟姜女的故事以后,继续追问着:“还有没有其他相似的故事呢?好想知道。”

郭沫若先生便继续讲起了关于“牛郎织女”、“许仙与白娘子”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一行人这么边走边听着郭沫若讲故事,不久便走到了贞女祠的门口,它的样貌与其他祠堂的样貌并无太多差异,但是它门口贴着的对联却展现出了它的独一无二。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郭沫若在看到这副对联以后便停住了脚步,友人贾靖伍上前询问他道:“这是什么对联呢,我是念‘zhao’还是‘chao’呢?”

他笑了笑便念出了这副对联的真正读音:“海水‘chao’‘zhao zhao chao’ ‘zhao chao zhao’落”

“浮云‘zhang’ ‘c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消”

原本很疑惑的众人,在听到郭沫若念出这副对联以后都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读完这副对联以后,他便不断地夸赞着这副对联写得真是好,可以算是天下奇联。

海水的浪潮就像太阳升起又落下一样,时而潮起时而潮落;人的人生就像浮云一样,不断地变化着。

这副对联看起来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却蕴含着韵味深刻的人生态度,对于这副对联每个人其实也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见解。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副对联还能有不同的读法,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郭沫若称这副对联为“天下奇联”的原因之一吧。

在见到这副对联之前,一行人还在途中看到其他两副对联,一副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横批为“万古流芳”。

在其他人都竖大拇指称赞这副对联时,郭沫若先生的表情却只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一般”。

如今这些对联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但这些对联所留下来的文字却对后人研究文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许多文人大家都是对联高手,他们常常以对联互相切磋,也有的爱用对联“怼人”,正是这些运用的方式使得文字变得不再那么死板。

文字通过一个又一个“拼接”出的对联又重新活了过来,它又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朝气与活力。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魅力所在。

在春节时分,对对联猜灯谜是我们常见的活动之一,为了猜出对联一家人围坐一团,这个时候对联不仅展现出了自己的文化作用,更展现出了别样的作用。

对联的存在值得我们骄傲,因为那是我们先辈所创造出的文化,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对对联其实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也可以动动脑筋与家人一起陶冶情操,感受中华文化别样的魅力,提升自身对本国的文化自信力!

1. 民间对联故事 《孟姜女庙前对联的再研究》

2. 文海泛舟 《郭沫若对联轶事》

3.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试谈郭沫若的对联创作》

作为中国人,几乎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对联”的存在。逢年过节门上要贴对联,老寿星过生日的时候门上要帖对联,文人墨客们聚会聊天的时候爱写对联。总之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独有文化,同时融入到民间生活各方面的习俗之中。

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是母庸质疑的,如同唐诗和宋词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那么说到诗词我们会想到唐宋,而对联又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或者说是在那个朝代真正盛行的?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有历史记载最早的对联是出现在三国时代。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一个叫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在这尊铁十字架上,便曾有过一副精美的对联。上面写着:“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我们可以看出来,对联一般来说是不讲究押韵的。而且平仄不拘,算是比较的自由。但是却十分的讲究对偶,虽然对联的形式分为很多种,但是“对偶联”无疑也是最为受到大众所喜爱的。读起来极为的工整,巧若天工。

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一种对联形式,可谓是“工整中的工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对联的玩法有很多种,可以叠字、隐字、析字、嵌字、拆字等等。而其中“叠字”便是一种难度相对较大的对联形式。

很多人读“叠联”多多少少都会觉得有些拗口。可是当你读完今天要说的这一副“叠联”之后,就知道什么是小巫见大巫了。很多人第一眼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读,甚至于连什么意思都领会不了。400多年来这幅对联难倒了无数的才子,然而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看后,却淡淡一笑说:这太简单了。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对联呢?

原来在明朝万历皇帝时,在山海关东边的凤凰山中,修起了一座孟姜女庙。这座孟姜女庙,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了山海关著名的一个景点。如果有去过的朋友一开就就会发现在,孟姜女庙大门有一幅很奇怪的对联。

上联写着“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幅对联已经不仅仅是采用“叠联”形式这么简单的了,而且还巧妙的采用了汉语中“一字多音”的特有文化形式,这样一副对联多年来也难倒了无数的才子。

当年郭沫若来到了孟姜女庙,看到了这幅对联,沉吟了片刻竟然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海水朝(hǎi shuǐ cháo ),朝朝朝(zhāo zhāo cháo),朝朝朝落(zhāo cháo zhāo luò);浮云长(fú yún zhǎng),长长长(cháng cháng zhǎng),长长长消(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不得不说,郭沫若的文学功底是十分深厚的。400多年没人读对的一副对联被他看了看便读出来了。不过这样一首美丽的对联更是令人所倾服,是难得的技巧与内容合二为一的佳作,同时也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篇文章,请您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我将持续为您输出优质内容。

郭沫若的大名想必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现代的作家、诗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也算我国的老一代领导人。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沙湾,自幼聪慧过人,胆气也非同一般,而且他善于写出绝妙的对联来为家乡父老称道。本篇中的两个故事就是发生他少年时期与对联有关的故事。

据传,郭沫若在读私塾时,发生这样一件事,这天老师急着外出办事,就让郭沫若一班学生各自在学堂内背读诗文。这个私塾学堂旁边有座寺庙,庙院中有很多桃树,此时也正是成熟季节。没有老师紧盯的一帮毛头孩子耐得住诗文背诵的苦燥和甜蜜桃子的诱惑呀。说来也巧,学堂与寺庙的界墙处有一墙垌,于是他们便钻垌过去美餐了一顿鲜美的熟桃子。可是却被老和尚看见了,十分生气,便状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得知后朝学生厉声问道:“今日偷桃钻狗垌,是谁是谁?”老师此问出口后一琢磨,发现此句是一个很不错的上联,缓和了一下语气说:“今天你们做下的这件事若不想受惩戒,只要把我刚才的那句作上联,对出令我满意的下联,我就免了。”学生们听完,立刻活跃起来,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好的对句,顿时不免有点抓狂。突然想起郭沫若在这方面有才气,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并催促:“求你快对吧,不然大家都得挨板子受惩戒!”郭沫若稍作沉思,眉头舒展,开口回对道:“他年攀桂入蟾宫,有我有我。”老师听后击掌赞道:“妙,妙,妙!蟾宫乃月宫,攀桂喻登科取第,与上句对仗工整,喻意高雅。好对。”由于老师开心,惩戒之事再也不提了。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1911年,当时武昌起义成功,很快就迎来了民国成立的第一个春节,在外地读书的郭沫若高高兴兴地返回老家乐山过年。郭沫若在中学时代就是个热血青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的活动,为此曾两次被学校除名,是家乡人公认的新派人物。回家过年自然少了写春联,当然也会请郭沫若出手,他也不推辞,乐意舞文弄墨为乡亲们助兴。其中最富有创的一联为:

上联: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冠;

下联: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以后休嗟蜀道难。

这是幅紧抓住时代特征的新式春联,上联运用了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故事,说是秦朝时期的遗民,为了逃避朝廷的残酷压迫,到了没有外界干扰、清净纯洁的桃花园的地方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当被外界的人发现时,他们仍然穿着秦朝时期的服饰。他们这一躲就是几百年,根本不知外也秦早己灭亡,演变更替了几个朝代。郭沫若的用意是,辛刻革命成功了,封建帝制被难翻了,人们再也不用躲藏了,再也不用遵从大清王朝的习俗了。

下联是称颂辛亥革命。“金戈铁马”指武昌起义,“回地转”意为扭转乾坤,“锦城”是城都的别称,“蜀道难”是李白《蜀道难》诗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句子的引用。合起来意思是:革命成功了,天下太平了,不必再悲叹生活道路艰难了。

由此可见,这不是一幅普通的春联,而是捕捉了时代特征,热情地歌颂辛亥革命的春联。正是如此,这幅春联以新时代特征为主轴,歌颂推翻帝制,为社会、国家带来春天的辛亥革命,这是为民族带来春天的胜利。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36696.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