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字的普通话标准拼音是"dù",声调为第四声(去声)。这个字的发音需要注意唇齿配合,先发出短促的"d"音,然后迅速过渡到圆唇的"u"音,最后以降调结束。在日常使用中,这个字常出现在书面语或专业术语中,如"蠹虫"、"蠹国"等,因此在口语交流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需要特别记忆其发音。
"蠹"字属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汉字,总笔画数为24画。其笔顺如下:先写左上部分的"歹"(4画),接着写中间的"枼"(12画),最后写右下部分的"虫"(6画)。具体分解为:1.横 2.撇 3.横撇 4.点 5.横 6.竖 7.竖 8.横 9.竖 10.横折 11.横 12.横 13.竖 14.撇 15.横折钩 16.横 17.横 18.竖 19.横折 20.横 21.竖 22.横 23.点 24.竖 25.横折 26.横 27.竖 28.横 29.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书写时应按照正确的笔顺规则,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
"蠹"字的部首是"虫",位于字的右下角。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左侧为"歹"部,中间为"枼"部,右侧为"虫"部。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蠹"字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关系。"蠹"字的构造体现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其中"虫"作为部首提示了字的意义范畴(与昆虫或蛀蚀有关),而其余部分则主要负责表音。
"蠹"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有几个较为常见的组词值得掌握。首先是"蠹虫",指蛀食书籍、衣物等的害虫,也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其次是"蠹国",意为危害国家;还有"蠹政",指腐败的政治或害民的政策。这些词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如"蠹虫侵蚀国家根基"、"蠹政害民"等。在文学作品中,"蠹"字也常被用来象征腐败、危害等负面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蠹"字因其本义(蛀虫)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常被用来比喻那些潜伏在组织内部、逐渐侵蚀其健康和稳定的负面因素,如腐败官员、不良风气等。古代文人常用"蠹"来表达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如"蠹国害民"、"蠹政殃民"等成语。在成语"蠹众木折"中,"蠹"象征着微小的隐患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体现了古人防微杜渐的智慧。
书写"蠹"字时,建议采用分步练习的方法:先单独练习"歹"、"枼"和"虫"三个部分,再组合起来。由于笔画较多,要注意保持字形的紧凑和匀称,避免松散。特别是中间的"枼"部,笔画密集,需要控制好笔画的粗细变化。书写时建议使用楷书或行书,避免草书,以确保字形的清晰可辨。对于初学者,可以使用田字格或米字格纸进行练习,帮助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
在古代文献中,"蠹"字的使用频率较高,常出现在政论、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例如,《商君书》中有"蠹众而木折"的表述,比喻小问题积累会导致大灾难;《汉书》中"蠹国害民"用来批评腐败官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策林》中也用"蠹政"来指代腐败的政治。这些用法体现了古人"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通过对古文中"蠹"字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蠹的拼音笔顺组词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