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字的拼音是“juān”,在《新华字典》中标注为第一声。其本义指用刀具在硬物表面雕刻文字或图案,属动作性较强的汉字。从造字角度看,它结合了“金”与“隽”两部分,左侧的“钅”表明与金属相关,右侧的“隽”则暗示刻下的内容需经精心设计,具有长久留存的价值。作为动词时,常用于描述雕刻、铭刻等精细工艺;引申义则延伸至将某种精神或事迹深刻记录下来,例如“镌刻历史”“镌于心间”。
“镌”字属于左右结构,左形右声,部首为“钅”(金字旁),总笔画数为15画。其部首“钅”清晰地揭示了该字与金属工艺的联系——古代工匠多在金属器物表面雕刻铭文,如青铜器上的纪事文字、金银器皿的装饰纹样。右半部分“隽”本指鸟肉肥美,后引申为意味深长,与刀刻所需专注力和成果的持久性形成巧妙呼应。书写时需注意右部“隽”中间的“隹”字需收紧,末笔捺画宜舒展,以保持字形平衡。
作为动词,“镌”常见于诗词典籍中,常与“石”“碑”“铭”等意象组合,形成庄重典雅的表达。例如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中“镌功勒成告万世”,以刀刻功勋之态比拟功绩的永恒性;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多处提到“碑文镌泐”,指雕刻文字因岁月侵蚀而产生纹理。在历史语境中,“镌”还延伸出“深刻铭记”的抽象意义,如成语“镌心铭骨”,强调教训或情感对人的长期影响。
“镌”仍活跃于书面语与特定领域术语中。常见词语包括: - 镌刻:多用于艺术领域,如“石雕工匠正专注地镌刻佛像细节”; - 镌版:特指古代印刷术中将文字刻在木板上的工序; - 镌石:专用于描述碑刻、摩崖文字的制作过程; 现代例句如:“博物馆内陈列的明代碑文,字迹经数百年风雨犹自遒劲,显见镌工技艺之高超。”或“这段爱情誓言被他镌在心灵最深处,每念及此便觉心头炽热。”
初学者常因右部结构复杂导致笔画错乱。“隽”中的“隹”四横间距需均匀,末笔捺画起笔靠近竖画中部,避免过长或过短。金字旁的竖提宜垂直,与右侧形成稳固支撑。练习时可拆解为“钅+雋”,先稳住左侧再补全右部。特别注意与形近字区分:如“携(xié)”右部为“隽”但无金字旁,“镌”专指雕刻动作,不可混同于普通携带义。
“镌”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对时间与记忆的敬畏。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到云冈石窟佛像旁的供养人题记,每一道刻痕均是工匠精神的凝固。现代社会中,该字仍启发着数字化时代的记忆保存——信息虽可云端备份,但唯有具象化的雕刻行为,方能唤起对永恒与细节的珍视。学习此字,不仅能提升语言素养,更能触摸先民通过双手对抗时间流逝的智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镌的拼音和组词和部首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