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意思-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十篇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25 1:46:20 人气:7 加入收藏 标签:学生 学习 语文 年级 教学 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1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水波lín lín( ) ( )

2、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3、.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和另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B.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C.风,总想掀开斗笠,看下面遮着什么。 D.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桂林山水甲天下”,游人置身其中,顿有栩栩如生之感。

B.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世界体育运动、国际奥委会、北京,真可谓各得其所。

C.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良的成绩。

D.进入初中后,我无时不处在兴奋之中,同学们热情友好,老师的关怀更是无所不至

6、仿写句子——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以“父爱”为开头写)

2《秋天的怀念》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íe( ) 别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1.喜出( )外: 2.翻来( )去:

3.恍然大( ): 4.名( )其实:

3、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 当“我”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因为( )

(A) 母亲怕东西砸到自己身上。

(B) 母亲理解“我”的心情,但又关心“我”,怕“我”做傻事。

(C) “我”的脾气已经无法控制,母亲想等“我”能控制自己时再出来。

5. 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

(A) 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 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C) 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6、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的 B语言的 C、动作

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7、“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8、“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9、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10、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3、《羚羊木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抹泪(   ) 攥着(   ) 逮着玩(   ) 寒颤(   )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知识。

本文作者是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 、《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等。

4、给加点字词注音。怦怦( ) 树杈(   ) 犄 角( )脸颊( )

5、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月亮出来了,_______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A.冷冷 轻轻 紧紧 静静 B.凉凉 轻轻 紧紧 慢慢

C.白白 缓缓 冷冷 悄悄 D.白白 轻轻 紧紧 缓缓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表现了少年朋友珍惜友情的心灵世界。

C.写“我”送羚羊木雕后,被迫反悔,表现了父母虽爱儿女,但不了解少年心理,重财轻义的狭隘思想。

D.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及被迫反悔的经过,赞美少年朋友忠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之间的友谊。

7、完成下面配伍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 ②屋子里静极了。( )

③妈妈坚定地说。( )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 情景。 B. 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8、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羚羊木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

2.《羚羊木雕》一文中把“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使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情节紧凑。( )

4(1)、《金色花》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笑 沐( )浴 祈( )祷( )

2、了解文学常识

泰戈尔是 (国籍)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等,长篇小说有 、《沉船》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3、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时: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⑴.我要悄悄地开放花bàn( )儿,看着你工作。

⑵.走到做dǎo( )告的庭院时,你会嗅( )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5.填空:《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_ _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6、阅读,回答问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 )( )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笑,却一声儿不响。

7/例句: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

仿写:

8.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项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9.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老师的话像

4(2)、《荷叶?母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菡( ) 萏( ) 欹( )斜 徘徊( )( )

并蒂( ) 荫( )蔽 梗( ) 花瑞( )

2、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 家、 、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 、 等,散文集 ,儿童文学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 、 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解释词语

(1)并蒂 (2)徘徊 (3)欹

(4)荫蔽 (5)花瑞 (6)适意

4、按原文填空

(1)那一朵红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晨却开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 ,

5、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

B.《荷叶?母亲》作者冰心,选自《繁星》。

C.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著有《往事》《春水》等。

D.泰戈尔,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7.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8.诗中用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9.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5(1)《咏雪》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太傅( ) 雪zhòu( ) 欣然( ) 柳 xù( ) 凝( ) 韫( )

5.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6.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白雪纷纷何所似: ?

(5 )撒盐空中差可拟

7、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8、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咏雪的诗句,你能写出几句?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0.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

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5(2)《陈太丘与友期》

1、给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友人惭( ) 笺疏( )( )

2、走进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是由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这部书的题材是 ,是六朝 小说的代表作。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4、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元方入门不顾

5.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6.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7、品读探究——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等级 批改人

8、 翻译划线的词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2

一、自我引入法

作为英语教师,借班上课的最大不足就是师生互不熟悉,如何增进相互了解,彼此认识?我认为首先师生应该用自我介绍的方法,达到互信。例如,在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2 Topic1 Section C第一部分时,我就用英语介绍自己:My name is Chen Zugang. I am a man. I’m 36 years old. I

二、故事采用法

一个优美的故事、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悲伤的故事,也许会打动你的心扉。英语借班上课,我觉得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法。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英语语音讲述,打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第一部分的Picture One前,可以用英语讲述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更能理解Picture One了。

三、乐曲熏陶法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调整人的心态。英语借班上课,播放一首悠扬的英语歌曲,会改变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1 Topic 1 Section D第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播放“The ABC Song”,用歌曲将我们学的26个字母复习了一遍,然后将其读音分类,这样就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竞争参与法

英语借班上课的教师,对学生要加以更多的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切忌打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坚持与学生密切合作的态度,坚持配合学生勇敢参与的态度,在课堂上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1.朗读表演

这是英语教师上课惯用的方法,例如,用“开火车”的形式朗读生词,在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C第一部分时,从zero,one,two,...一直到ten,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轮流朗读。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课本剧表演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课本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这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激情,对学习英语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D第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带上各种动物的面具和其他道具,分组上讲台表演,将娱乐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

3.创造性表演

借班上课,需要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表演,这样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技能技巧,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授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1 Topic 3 Section A第二部分时,教师要求不打开书,写出几个单词name,how old,what’s,phone number,what class,Class One,Grade Seven,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打开课本,参照教材,找出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五、声像渲染法

在英语借班教学中,教师借用很多电教设备,诸如录音机、幻灯机,Multi-

Section A人体各部分时,可用Multi-

六、模拟借用法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借班上课,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要采用具体场景、文化背景进行模拟,引导学生倾全力学习英语,激发其潜在的积极性。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2 Topic 1

Section B第一部分教学以前,教师出示一些中外名人名像,创设英语会话情景,模拟英美文化背景。中国人打招呼,今常说“你吃了饭没有?”以示对人有礼貌,但英美人常常以天气状况来表示。所以模拟引导必须因时因地因国而发生变化。

七、探究验证法

能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无不是探究验证的典范。英语教师借班上课,同样需要用探究验证的方法导入。这样既能挖掘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2 Topic 2 Section A 这部分中,教师在引入颜色单词时,除了书本上的brown,red,black,blond,pink,white,green,gray,blue,yellow外,引导学生用颜料能否调出与众不同的颜色,并给自己所发明探究的东西用英语命名。从上面的事例中,学生获取了自行探究验证新事物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英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八、横向联系法

英语借班上课,作为英语教师,课堂导入时可采取各门学科横向联系法,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横向联系的技能技巧。七年级Project English(上册)Unit 2 Topic 3 Section A中,在形容词相反词的比较时,可以从地理方面比较,例如big和small,The hill is big. The stone is small.也可以在历史中比一比,例如old和young,China has an old history. America has a young history.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3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目录”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4

一、“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文主题

要想“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合情合理,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吃透课文,读准文义。

在教学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时,很多教师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囿于对“普通人”的关爱,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写一段话,如:谈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阿长这样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这和单元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就这篇文章的主题仔细思考,难道阿长在鲁迅眼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吗?其实,课文中的很多文字都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文章开头“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还有文章中间那些贬义含褒、褒义含敬的事情的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明显突出主题的语言,都透露出鲁迅已经将阿长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对待、来怀念。显然,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别样的“母爱”。如果教师读懂了这一层面的意思,他(她)的“拓展延伸”设计就会有另一番精彩了,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会更准确,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二、“拓展延伸”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因此,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大同小异,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就很容易混淆。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珍珠鸟》,先撇开文体不谈,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两篇文章都将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来描写,但两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者则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就不能仅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个层面去思考,而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构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来。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就“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来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单元目标就更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更强。

三、“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主题往往和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有些课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同册第五单元《爱莲说》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但这种结合要恰如其分,如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时,就要考虑到对课文结尾“登月意义”这一课文主题的处理,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5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

课后即时训练

1.下列 事件标志 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 )

A.西晋建立 B.魏灭蜀 C.西晋灭吴 D.曹操病故

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来源:学科网]

4.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 田制

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9.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来源:学科网]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综合思维导航

12.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一简要评价。

合作探究学习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 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 话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A 6D 7A 8A 9C 10C 11D

12.(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

(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 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 形态,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看了“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3.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6

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教学内容,它并不显眼,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重视,那就是——《语文园地》中的“趣味语文”。它往往安排在末尾,而且不是每个《语文园地》都有这个内容。这样没有规律性的教材安排,的确容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误读——这一内容不太重要,或不会太重要。不过,仔细分析教材,就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就是有意通过“趣味语文”丰富《语文园地》的表现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在实际教学中,该怎样处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呢?

一、明晰概念,活化课堂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趣味语文”这一概念。我粗浅地认为,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内容上它是属于语文方面的相关知识,富有趣味性;二是在表达形式上与众不同,极其有趣,颇能激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的“趣味语文”是:以《花鸭和彩霞》(绕口令)为学习内容,用儿歌的形式来表现。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的“趣味语文”是猜字谜。这些都是有趣又具有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材料,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又体现了新颖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看图说成语”中,教材提供了六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画面。有山有门的画,有大有小的字,有长横和短横的线条,有文字和数字的组合……可是,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哪有那么多的成语知识呢?我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准备了许多相关的成语(每幅图提供了3-5个相关成语)。如关于“山”的成语:游山玩水、万水千山、开门见山、坐吃山空;关于数字的成语:一心一意、一举两得、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横七竖八、百发百中、一言九鼎、千钧一发等。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字、讲画面意思。然后组织学生读我提供的成语。最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在众多成语中找一找相应的成语来表达。面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丰富的词汇,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在理解中产生了乐趣,在快乐中选择了正确的成语,在欢笑声中丰富了自己的词汇。

二、巧用教材,活跃气氛

如何科学地运用教材?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大部分教师的共识。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走进教材,拓展教材,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上下工夫,做到创造性地使用“趣味语文”。

如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中的“趣味语文”,这是关于绕口令的学习内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接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让他们上课之前,去找一找关于“绕口令”这一背景知识的内容。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比较浅显的“绕口令”。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画画》:“小华举花小花画,小花画画看小华,小华问小花,画上画了啥?小花举画答小华,画中有花有小华。”我让学生观察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或奥秘。当学生发现“画”“花”“华”在句子中反复出现时,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大,语速越来越快。正当他们兴趣盎然之时,我将教材中的《花鸭和彩霞》的绕口令内容展示出来,学生们立刻发现这是“ya”和“xia”在句子中的反复出现。因此,在集体朗读的时候,学生们口齿清晰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了。最后,我再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绕口令”读出来,他们兴趣盎然。

三、拓展延伸,活络思维

语文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多彩的生活中,在浓郁的趣味活动中,活络思维,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1.开拓思维,让“趣味语文”走向课外

学生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思维也是异常活跃的。当我教完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猜字谜”的“趣味语文”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生活,找一找关于字谜的内容,把它制成图片或卡片或“猜字谜专刊”。有的学生用精致的卡片写着“要一半,扔一半”(猜一字);有的写着“七十二小时”(猜一字);有的根据字谜的意思,发挥自己擅长绘画的能力,创造性地将“一箭穿心”等词语制成了图画(含漫画)。学生还将搜集到的字谜和自己创作的“看图猜字谜”的内容制成了“猜谜专刊”,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开拓了思维,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丰富内容,让“趣味语文”走向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有责任把语文学习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7

关键词:“金钥匙”;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北师大版教材以主题单元为课文编排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是以“金钥匙”的形式,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并渗透的。金钥匙画龙点睛式的呈现方式,目的是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过程中,重点地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并在今后长期的运用中,形成学习习惯和能力。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所做的一种全新尝试。教材每个“语文天地”中还有大“金钥匙”。

这些大小“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均衡分散在各个学段,每册教材。如第一学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三年级时教给学生学词的方法,第七册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第八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五、七册时教给学生检索的方法,第七册时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有序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如第七册共有大小39个“金钥匙”,分散在课文阅读和“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笔下生花”、“金钥匙”等栏目中。这种编排方式突破了文选式体例对语文教学的束缚,使语文教学能够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活动、其他课程和社会延伸,突破了按表达方式组合教学单元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生字新词复现率更高,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生字新词。

“金钥匙”非常重视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如:一年级上册明确指出“写字要做到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四年级下学期明确总结了必须养成“每天阅读、边阅读边记笔记、查阅工具书帮助阅读”的阅读好习惯。这些“金钥匙”必须让学生在实际中加强运用,逐渐达到纯熟的水平,方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金钥匙”的要点当作知识点进行传授。

有的老师认为既然“金钥匙”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为了强化这些方法和习惯,把“金钥匙”当作知识点对学生讲授,刻意地落实到记忆要点和结论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金钥匙”应当注重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养成习惯,“金钥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觉得不以传授知识点为主,就无所适从,好像把握不住对学生的要求了。这是因为他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希望老师们在今后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法,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等方面来。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

但往往教师对“金钥匙”的重视不够,或是混淆于一般的语文知识,忽略“金钥匙”。从出现的地方开始呈现,从此就应一直指导学生掌握运用下去。部分教师仍将它等同于一般知识,教过即完,这就大大削弱了北师大版教材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新课程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中,越学越难。年级越高,学习内容难度越大,而学生掌握的方法却进步太慢,势必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陷入困境。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整个教材中的金钥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操作。金钥匙是教材对相应的主题单元或课文涉及到的学法进行的一些时机性的提示和引导,更多的像金钥匙这样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应该是教师适时渗透,不断指导、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让“金钥匙”成为提醒学生在学知识中习方法,从而形成能力。

“金钥匙”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以培养“会学习”的人。金钥匙安排在每个单元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金钥匙”穿插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补充。

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自检”的内容。自检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自检”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调试。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经常回头看的习惯,不在于自检的方法和水平上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8

对此,我努力探索它们的契合点,从美术学科与语文、音

乐、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下我说的美术指的都是苏少版七、八、九年级的美术教材。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七、八、九年级的6册美术教材中,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两课欣赏课,分别在每一册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对

于欣赏课,需要让学生多说,可是面对欣赏课学生不知该说些什么。如在七年级第13册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查找资料,这时候就显示了这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文采好的学生说出的形容词或话语都是比较优美的,而文采弱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在教学中,辅以美术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文学意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好美术也可以为自己的日记、作文配上插图,不但可以增加画面的效果,也可让自己的作业本更具有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性学习,鼓励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将自己所想,所要回答的内容以各种口头方式进行表达,利用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和广泛性来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思维的宽延性,从而为提高美术教学而服务。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绘画与诗歌、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们以特有的语言倾诉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美术课中适当引入音乐,可在欣赏与创作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听觉的信息,能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实施后,作为姐妹学科的美术与音乐学科被列为艺术学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整合音乐学科资源是较为常用的教学形式。第17册教材中的第4课《熟悉的韵律》,在这一课中就是让学生用绚烂的画笔吟咏那一首首熟悉的旋律,让变幻无穷的色彩、线条成为跳跃的音符。在作业中学生用了吹、洒、甩、滴等技法在画纸上弹奏出一幅幅美妙的旋律,花季少年,如歌的中学时代,在美的感悟中,让学生倾听生命的律动,用画笔来吟咏我们熟悉的韵律。

三、美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的整合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美术教学,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如在第14、15册的欣赏课中都有关于凡?高的作品,在分析凡?高的作品时,对凡?高要有全面的认识,不要纯粹认为他是一个怪癖的精神病患者,患有间歇性歇斯底里症,最后在无际的孤独与寂寞中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在分析凡?高性情时结合他的作品、行为和一生,分析凡?高的精神对艺术的态度和信仰,从而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

四、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随着信息化时代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

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里,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来上课,而我们的美术教材里面也专门有了用电脑来绘画的课。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老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学习资源,这些特点是单一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录音、图片等)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五、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成为现今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美术这门学科与综合实践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苏少版初中美术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探索”这一单元,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美术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一线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美术教师成为“全才”。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像自然学科、地理学科、体育学科、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9

在此,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新版本特点及备课方法谈一谈我个人初浅的认识和看法:

1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初中思想政治新版本与之前所用的版本相比,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本的文字内容多寡不同,与老版相比,新版本在文字数量上明显地而且是大大地少于老版本,例如八年级(下)第七课第一节“城乡印象”,整节内容只有谬谬两段,84个汉字,14个标点符号,另附5幅插图,最后加上一道16字(“农村和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的小问题就结束了。再如九年级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第四节“做负责任的公民”整节内容仅由两段共113个汉字,9个标点符号组成。

第二、课本中有较多而且内容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让人一看便联想滔滔,爱不释手,有一种欲览全书的欲望。例如八年级上册共有各种插图90幅,下册有83幅;七年级上册共有140幅;九年级全册共有103幅,这些图片不但在数量上多,而且还比较美,整本书的图片,可以当作相册来欣赏。例如:九年级课本第三页的“烽火台图”,尽管这幅图很小,只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长城的某一局部,能够眼观的空间很有限,但那气势磅礴,弯曲延伸的长城却让我们感到它还在延绵不断,没有尽头之感,同时也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好河山的疆土之辽阔。

第三、每节中的“资料卡”、“相关链接”等注释性内容较新颖,而且小巧伶珑,让人就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凝难点,不用查阅繁锁的资料就能“就地解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内容都清清楚楚,例如涉及到一些我们不清楚的法律知识时,我们可以不用去查阅相关的法律书本,厪要看一下课本上的‘法律链接 就解决了,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四、课本中每一节中的实藵性练习题针对性强,趣味性也乐在其中,使学生能做,乐做。例如:八年粧上册第19页“你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总是表现得滔滔不绝,似乎对他(她)们的父母有太多的“不满”之感,在如此之类的教学中,我们简直忘记了自姱是一为教师,而是一位“调解官”了。

2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备课方法

在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并提练出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因为板书讲究美观和节约时间,所以要板书的内容不宜太长,太复杂,应当做到文字尽少,但又不至于表达不清楚,即做到语言简短,意思明白,言简意赅。

第二、在完成板书的框架设计后,应舍得花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应尽量是学生所知道的,熟悉的教学案例,例入教学。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第一节“让我们选择坚强”,第一个知识点,“坚强意志的表现”——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行动。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所需要教学案例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坚强的阿姨在生死非常之际,冷静、果断地选择自我断臂自救,否则命臂无存。再如,2009年发生在本地的新桥煤矿事件中,四位矿工死里逃生的奇迹,这两个典型的事例中,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果断采取坚决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由于政治课并非语文课,所以在解释中可以不必完全按照语文课的惯例去解释,或者说可以与语文学科上的解释略有不同,如:“百折不挠”,可用一韧性较好的直尺在学生面前反反复复地折上几遍,(当然只是象征性的演示,不可能太使劲,太认真)然后右手一放,直尺挺直如故,是为 “百折不挠”,“挠”即弯曲,屈服之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篇10

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特别是 “大语文观”的提出,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感悟,在生活应用中提高。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我让每个学生申请一个QQ号,在QQ空间里或者微博里写个人简介。同时让学生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展示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及其相关图片。然后再通过“网络主题阅读”的形式,互相阅读QQ日记或者微博,这是它以原生态形式呈现,又保留了网络资源的特征,而且它的量十分丰富,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说话”“看文”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在网络上搜寻个人简介的信息。这些东西不是教师有意识提供的,也没有专门的网络空间,而是对网络原生态资源的利用。网络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几十人同时阅读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便捷搜索所需信息,而不必要求学生花很多钱复印大量资料。这是一个“大语文观”下的充分扩展的课堂,犹如江河湖海,学生可以尽情游弋,可以超越自己、超越课本、超越时空界限。

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后是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我在进行此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大范围地得到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反馈交流、综合汇报等训练,我创设了网络环境。课前,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自己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时间安排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把搜集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音频节目、故事、趣闻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人头上,让学生先查找和搜集所需资料的网站名称。老师将国家基础教育网中的“漫游语文世界”资料进行剪切,然后又融入老师搜集的优秀广告词和电视剧中的语文差错的视频资料,放到自己的博客里,然后整合为一个简单的、实用的学习课件。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远程教育网络教室,让他们走入网络,首先浏览网页,按自己的任务对资料进行筛选、梳理,把同属一个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然后将同一个小组的资料进行组合,以便编辑成册。然后,我将博客和课件中生动活泼的语文典型案例展示出来。最后,将各组编写的小册子(有封面设计、目录和插图等)在全班交流,进行评价。此次活动,学生编印了“集锦”“诗苑”“荟萃”等很有文采和诗意的集子。

三、多元化、交互式的学习

我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时,为了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四季的五彩斑斓。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先为他们提供四季的影像文件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描写四季的诗词,再把描写四季的诗词与所欣赏到画面相配合,参加画面与诗词的配乐朗诵比赛。学生通过自己在网络中去查找、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体会到春的生机盎然;夏的热烈奔放;秋的硕果累累;冬的银装素裹。同时,朗读配有音乐,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整个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入大自然,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研究性的学习

网络环境的创设,能够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去查阅资料,就能很快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将其转变为研究性学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让研究性学习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他们先是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继而又转向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交流、讨论,他们合作、探究,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在这里,综合性学习已经变成了研究性学习,而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29237.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