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大河健康报首席记者 刘永生)
一叶知秋:中医诊病的观察力
一叶知秋,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知秋”常与“见微知著”合起来用,后者对前者的意思解释得更深入。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以小见大。
以前中医给人诊病,不是借助抽血、化验、透视等方法来了解疾病,而是通过“司外揣内”之法去推断人体内部的情况。我们见到一个人时说“你气色真好”或“你脸色不好,是不是病了”,此时,我们已在无意识中使用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从外部现象来推测内部变化。
黑箱理论:这也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
学术上有一个词叫“黑箱理论”,指的是我们研究一种事物,不打开箱子,通过分析箱子传递出的信号的变化,推断它的结构。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就是使用了这种“黑箱理论”,就是在不破坏人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反馈出的各种信号以及身体的各种表现,来推断内部气血阴阳的变化。
通过微小的变化来测知整体情况,这就是“见微知著”。中医诊断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都是身体的局部,比如舌、脉等,通过这些局部现象就可以测知五脏六腑的情况,并且指出其内在的有机联系,真可谓“见微知著”。
举例一:望神
比如,中医诊病首先望目光、神情、气色、体态,即“望神”,就是看人的活力、生命力、精神、情感等。
望神先望眼睛。古典医书上说“人之神气,栖于两目”,我们常说“这个人双目炯炯有神”。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神光充沛、运动灵活,还是晦暗呆滞、模糊不清。前者为“有神”,后者为“无神”。
举例二:望色
再比如,我们夸老人健康,就说他“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夸一个女孩健康,就说她“皮肤白里透红”,我们见到病人,说他“面容憔悴”“面黄肌瘦”“面色苍白”等,这实际是“望色”的诊法,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光泽是属气、属阳的,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病情的轻重、预后。面部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或者枯槁,它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如果明亮有色泽,就是阳气充足、脏腑精气非常充盛。如果晦暗无光泽,就表示阳气虚,提示脏腑精气衰微,或者病情较重。
中医多年总结的经验,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参考。比如小孩在高烧过程中,突然出现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往往预示着将要“惊风”,也就是高热抽搐。
你知道“揭竿而起”是因陈胜吴广而来,但你知道发生在何地吗?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除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涉及哪个成语呢?
纵观历史,在安徽这片广袤的大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
洗耳恭听
发生地:安徽巢湖
关于洗耳恭听的准确出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人说在河南嵩山,也有人说在安徽巢湖。
《巢县志》记载:5000年前,在尧当政时有一位叫许由的人,此人贤能非常有旷世之才却很清高,当尧将帝位禅让于他时,他终日避之不见。
一日在水池边遇见饮牛的巢父,就将此事诉与之听,巢父批评他“浮游于世,贪求圣名”, 既然不想做官就应该躲进山林,这样到处躲避只是为了贪求自己的好名声罢了。许由听后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
人们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那个池子取名为“洗耳池”,水池旁边的那条小巷叫做牵牛巷。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巢湖洗耳池
雷池一步
发生地:安徽望江县
典出: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望江县雷池
过门不入
发生地:安徽蚌埠
典出: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治水时,30多岁还未婚,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西郊,淮河东岸)遇到了涂山氏,两人一见钟情,便成了亲。可婚后4天禹就外出治水。13年中,禹曾3次路经家门而未入。
△当年大禹治水之地—蚌埠西郊涂山
卷土重来
发生地: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典出: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唐代诗人杜牧到此凭吊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后人用“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和县乌江亭
望梅止渴
发生地:安徽含山县
典出: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处所说的大梅林,就是现今安徽含山县的梅山。
△梅山其实并无梅树,但梅山古迹甚多,此图为梅山石础
百步穿杨
发生地:安徽临泉县杨桥乡
典出:《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今属地安徽省临泉县杨桥乡)名将,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临泉绿荫大道上的养由基介绍牌
一叶知秋
发生地:安徽淮南
典出: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淮南八公山上的秋天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发生地:安徽淮南八公山
典出:淮南王刘安由于谋反暴露,被迫自杀。人们还传说刘安不是自杀而死的,而是他长期修炼丹药,终于获得了成功。一天他在升仙台吃下丹药,其中一些散落在地,被他家里的鸡、狗吃了,结果刘安和他的鸡狗一起都飞到天上成了神仙。
△位于寿县的淮南王刘安墓
揭竿而起
发生地:宿州市墉桥区
典出:秦末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因误期,就要被杀头。首领陈胜决定起义,“揭竿而起”由此而来。
△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的涉故台(即当年陈、刘起义之地)
打草惊蛇
发生地:安徽当涂
典出:传说南唐时候,安徽省涂县县令王鲁贪赃枉法,疯狂搜括钱财,百姓怨声载道。一天,王鲁批阅案卷,猛地发现县衙主簿被人联名控告贪污受贿。所列罪状,条条证据确凿。王鲁越看越心怵:“幸亏此案落入我手,以后得多加小心,不能让人抓住把柄。”看完,他就随手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引申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
△网络上关于“打草惊蛇”典故意画的配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发生地:安徽滁州
典出: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传世名句。
△滁州醉翁亭
水落石出
发生地:安徽滁州
典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为欧阳修所描写的琅琊山一年四季之风景变换,本意指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醉翁亭旁的石刻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发生地:安徽淮南八公山
典出:《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五月,前秦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失败溃逃,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惊慌之下,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
△站在寿县城头上远眺八公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发生地: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里这样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四面楚歌由此而来。
△灵璧县垓下之战遗址
曲有误,周郎顾
发生地:安徽舒城
典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不但足智多谋,而且精于音律。周瑜听人演奏时,即使喝了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思是说:“喂,你错了。”因此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
△位于庐江县的周瑜墓
班门弄斧
发生地:安徽当涂县
典故出处:《蓬轩别记》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美的诗句辞赋,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他便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当涂李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