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才女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唐伯虎对出下联,太经典
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在农村,红白喜事,都是要贴对联的。据记载,我国对联最早起源于商周时代,在《易经》的很多卦辞里都可以看见对联的影子。
到了先秦时期,很多对联句子已经开始进入诗文。到了宋朝和明朝,对联文化更是发展到极致,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并出现唐伯虎、苏轼、晏殊、程敏等一大批对联高手。
从古至今,对联不仅是文人之间的游戏,甚至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联在考验一个人学识的同时,趣味性也值得玩味。其中,有这么3副对联最是耐人寻味。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相传,宋朝宰相吕蒙正非常有学问,官职曾达到太子太师,封为许国公。可是他出身贫寒,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有一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
吕蒙正略加思索,就挥笔写下:“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谁知道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一开始觉得很“奇怪”,读懂后都大赞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吕蒙正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这样的对联,果真十分高明。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
传说,苏东坡任杭州知府的时候,有一次与一批文人学士游西湖。有个歌女提着一把锡壶给苏轼斟酒,不甚将锡壶掉入湖中。苏轼突发灵感,出了一则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锡壶惜乎?这则上联的妙处在于,“西湖”“锡壶”“惜乎”三个意向同音,且读起来非常连贯,一气呵成。
对于这则对联苏轼也是非常欣赏,并得意洋洋地让众人对下联。谁知一直过了千年,都无人对的出来,竟成了一则绝联。只到1986年《沈阳群众文艺》刊登了这个上联,才有一个叫赵严华学者写出了下联:“擎酒碗,过九碗,酒碗失九碗,久惋酒碗”,不管怎么说这个对联还是比较工整的。也被公认为当前最好的下联。
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下联:四水沝沝,江河湖海泉泽
还有一则对联,也是非常经典,出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笔下。
据说,当时有一才女,名曰苏媚儿,非常有才是江南有名的歌妓。苏媚儿久慕唐伯虎大名,所以初见唐伯虎时曾给他出了一道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这是对联中一种特殊形式,叫做拆字联。
当唐伯虎看到这样的对联后都大吃一惊,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六木,正好组成2个森字。且后边的五种植物,都是一样的木字偏旁,且组合成六个木字,辉映上半段。
唐伯虎想了良久都没有对出最妙的下联,于是只好承认自己只能对出一个普通的答案,“四水沝沝,江河湖海泉泽”。虽然唐伯虎认为自己的下联并不出色,甚至非常普通,但是却得到了苏媚儿的高度赞扬。
苏媚儿认为唐伯虎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非常到位,与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说,才子就是才子,唐伯虎不仅才华横溢,还十分谦逊。谁知千百年之后,这则对联也成为了有名的绝联,很多学者都难以对出。
读者们,关于“这3则精妙对联”,大家有怎样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