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红楼梦》中两次联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5 15:02:25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红楼梦 宝玉 小说

《红楼梦》中两次联诗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

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古典小说。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作

出了许多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它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古典白话小说创作成就的顶峰,

且在世界文学史也是罕见的杰作。

《红楼梦》

中有各种文体几十余种,

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文体。

虽然对联在古代

文学中并不占多大席位,但在《红楼梦》中却有精到的描述,也正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习俗。

如果单单没有对联,这部小说会留下遗憾。

《红楼梦》对联共有二十五幅。分别在第一回二幅,第二、三回各一幅,第五回五幅,第十

七回六幅,第十八回二幅,第三十八、四十回各一幅,第五十三回二幅,第一百一十六回三

幅。其中二十二幅为曹雪芹所作,第一百一十六回三幅为高鹗续书作。

《红楼梦》对联按内容可分景物联十五幅,门庭联七幅,咏怀联一幅,题画联二幅。其中有

拟作者的有十三幅:为贾雨村咏怀一,秦太虚题画一,颜真卿一,清客二,贾元春一,孔继

宗一,御笔二,贾宝玉四幅,其它均为注明作者。

《红楼梦》对联按字数分,共有五字联二幅,长联十一字共四幅,其余十六幅全为

字联。

(参见《红楼梦》对联一览表)

(一)“接头制帽”的表现手法

“接头制帽”(清张新之语)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一大特色。有人曾认为曹雪芹把自己平

时创作的诗,用故事情节串起来的,以使传世,那是不正确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根

据塑造人物的需要,

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命运、

思想修养、

文化素质的不同,

而使之说出的话,

写出的诗甚至于猜拳行令的话语都不相同,

使得诗如其人,

这便是他超出以往任何小说的最

显著的重要的特色之一。

同样“接头制帽”的表现手法也应用于对联的创作。至于对联的“接头制帽”,我认为有两个方

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

修养等量身定作的联语;

另一则是根据此情此

景以及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出的联语。

首先,我们来看根据人物而拟作的联语。这一点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表现最为突

出的。大观园工程告竣,只待各处题上匾额对联,使景物生色,便可恭迎元春省亲了。贾政

引众清客进园观看,一路暂拟题咏,因闻宝玉专能对对联,便命他同往,以试其才情。因而

才有宝玉“绕堤柳借三高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

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等绝好对联

(前文已经分析过)

而贾政一面批贾宝玉“胡说”,

自己又作不出对联。

还有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

也是窘态百出。

在“蘅芜苑”,

清客便对了“麝

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的对联。这两联,讽

清客不顾具体环境,全无诗情只会凑泊俗套。连宝玉都说:“此处并没有‘兰麝’‘明月’‘洲渚’之

类,

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

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

”作者借此讽刺那些装模作样、

自命风雅,

实际上是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大人清客。对比贾宝玉在此题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

足酴酴醿

梦亦香”来,谁优谁

劣,谁智谁愚,一目了然。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119659.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