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年论衡】李漪凝:从现代联话看对联的文学技巧与语境妙趣
书评
从现代联话看对联的文学技巧与语境妙趣
——读《现代(1912-1949)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联话卷》
对联,是种历史悠久而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直至今日,对联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素质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为形式简洁,对仗即可,各种佳对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想要在上下两联当中蕴含集情景,意境,文采,韵律等要素却不容易,因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从未停止过对对联这一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在这种情况下,“联话”开始受到瞩目,其相关研究也逐步建立发展起来。根据张小华先生和周于飞先生的研究,以民国时期的联话为例,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被应用于辑录、评论联作,且加以介绍联作的创作背景,考据联作文本。 因此联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和对联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副对联只包含了上下两联,但创造的是一个完整而互相映照的语境。这种语境虽然已经无限趋于完整,但联话于这个语境而言无疑是一个外延和补充。对联如同是画卷,或铁马冰河,或霁月清风,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副图景,或是描绘一种愿望,而联话则是将观众审视的目光从对联之中拖出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审视和观赏。将楹联创造出的语境镶嵌、融合进了一个更大的广义语境之中。
《现代(1912-1949)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联话卷》一书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专书联话”和“报刊联话”。“专书联话”和“报刊联话”收录了关于不同主题、场景、人物和文化载体的联话选集。 这些联话由不同的作者所著。但总体上都是联话的摘录,归总,甚至是楹联艺术的引申。 这些联话被两位编者归入了不同的主题,例如故事、时事、胜迹,院宇、庆贺和哀婉等等主题,在每个主题之下,有关于这个主题的联话信息,以及相关的外延知识。以“科举”主题的联话为例,这一节先是简短介绍科举联话的背景和成因,接着例举了与此主题相关的科举联话,并尽可能详尽地陈述联话故事,能查据到批注的也会 将批注信息一并附上。
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于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本提要性质的联话汇总,本书中包含了由编者认真且辛苦整理收录的大量不同主题的楹联和联话,可谓引经据典。涉及的联话在地理上覆盖了大江南北,所描绘的景观从自然山川到人文宗祠,从故事旧闻到文化象征,无一不涉猎。 以一本汇总的作品来说,这个任务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 其次,虽然本书只分为两个大类,但大类别之下的小类别却并不凌乱,也绝非用联话随意堆砌而成。引用的顺序区块分明,粗中有细,旁征博引,故事,建筑,场景,人物,都被条理清晰地区分开来。不仅如此,与对联相关的、能查证到的联话也在特定的场景中被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楹联的价值开始更深刻也更广泛,不仅仅再是文本和所塑造出的意境带来的美感和享受,这一联产于何地,由何人在何时因何所做,题联之际又有怎样的前因后果,这些相关信息,不仅有助于了解楹联的创作环境,利于理解楹联的内在意涵,对于读者来说,更能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最后,由于本辑的性质,其选取的联话主要聚焦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正是旧时期与交替之时,时代的交替也体现在了当时的联话上,无论是思想的交锋,还是对时政的忧虑和考量,诸如此类,种种思想的外露,对于文学的学习,还是对于文化的研究,甚至是对于民国时期的其他相关学科,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时期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因其内容的凝练性和用词遣句的讲究,即使有春联这样大众间口口相传的大众化作品作为代表,也很难完全脱离其阳春白雪的性质。但加入相关联话之后,楹联不再是纸幅上单独存在的汉字,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联话于楹联的理解,不仅是信息的补充,也可以是推进理解的踏板,更可以是了解楹联之后更向前一步的阶梯。
《现代(1912-1949)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联话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79)的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二位作者合力编纂这套联话集,是现代联话研究的一次进步和飞越,也无形中为未来有志于联话研究的学者们扫除了很多障碍。书中全面而有趣的描述,也会为更多对楹联感兴趣的学习者指明方向。
张小华,周于飞编著,《现代(1912-1949)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联话卷》,凤凰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
作者简介:李漪凝(1994-),女,甘肃兰州人。诺丁汉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本文发表于《对联》2021年第12期。
END
往期精选:
【青年论衡】王家安:梁章钜的字号
【青年论衡】周于飞:楹联文化助力广西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探索
【青年论衡】文侠:“故园无此声”:元明清少数民族士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