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刷微博,就看到一条热搜叫“零个人想看你们”,点进去一看,原来是《疯狂动物城2》大陆配音版惹的祸。 网友们在那边炸锅了,说啥的都有,有人直接怼:“太棒了是全明星阵容,我一定会去看英文版的! ”这不摆明了不买账嘛。 我还记得9年前第一版出来的时候,大家可都是冲着朱迪和尼克去的,现在倒好,续集还没上,先因为配音阵容吵翻天。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你们知道吗,就是因为公布了几个明星来配音,结果电影的“想看数”直接往下掉,猫眼和淘票票上那数据,明明白白显示11月15号还是高峰,没过几天就软了,这不是明摆着观众用脚投票嘛。
我听说啊,这次配音阵容里,男女主角还是老熟人,季冠霖和张震,这俩专业配音演员继续扛大梁,本来挺靠谱的。 但问题出在新角色上,毒蛇盖瑞给了大鹏,马市长是费翔,河狸找金晨,猞猁小儿子让王安宇上。 网友直接开喷,说演员拍戏时自己都不配音,现在跑来动画片里抢活,这不是欺负专业配音演员吗? 有人拿费翔说事,说他那中文说得,一听就出戏,像在念稿子,金晨的声音又太甜,跟角色不搭调。 我刷到一条评论笑死我了:“费翔一开口,我还以为是马在演讲呢! ”这比喻绝了,你们想想,是不是有那味儿?
再说说这背后的行业乱象,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不是头一回了。 近些年好多动画片都爱请明星配音,觉得能带流量,可结果呢? 经常是口碑翻车。 比如有数据显示,明星配音一部片子能拿80万,专业配音的顶尖人才才15万左右,这差距也太大了。 而且啊,明星档期紧,可能连角色长啥样都没看清就进棚了,反倒是专业配音演员得先试音示范,功劳还归明星。 这不,有网友扒出来,季冠霖和张震在宣传广告里坐边边,热搜上还挂着“演戏自己不配音却给动画配音”,这不是明摆着资源倾斜嘛。 我觉得这事儿挺讽刺的,专业的人干不过流量,观众能不生气吗?
关键数据你们得知道,11月20号的时候,《疯狂动物城2》累计想看数还超过400万呢,创了好莱坞电影的纪录,但这数字背后是虚的。 因为仔细看,下降的那部分主要是中文配音版,英文版反而稳了。 这说明啥? 观众不是不爱这电影,是怕配音毁了情怀。 我有个朋友是铁粉,他说等了9年,结果一听明星配音,直接改买原声票了。 还有家庭观众,本来想带孩子看中文版,现在犹豫了,怕孩子出戏。 数据不会骗人,猫眼上那曲线,从高峰往下掉,跟配音阵容公布的时间点完美重合,这不是巧合吧?
费翔的配音,有人说他声音太正经,适合演讲不适合动画;金晨呢,声线是甜,但缺乏变化,配河狸这种角色显得单薄;大鹏的喜剧腔太重,把毒蛇搞成了搞笑角色;王安宇倒是帅,可配音被批“装逼过头”。 对比一下,陈佩斯以前配《爱宠大机密》,大家都夸,为啥? 人家认真啊,声音贴合角色。 可这次,网友直接说“零个人想看你们”,这杀伤力够大的。 我刷微博还看到,有人发起投票,超八成的人选英文版,这不就是打脸片方吗?
行业里这种事儿多了去了,流量至上害死人。 有统计说,近10年超过90个明星参与动画配音,可成功的没几个。 反而专业配音演员工作量在减少,一线的人年均动画长片比三年前少八成。 这不,网友怒喷“资源咖”,说明星到处塞,挤得专业人没饭吃。 我看这事儿不是配音问题,是整个产业链短视。 片方光想靠明星拉票房,可观众不傻,一次两次还行,老这么干,谁还买单啊? 《疯狂动物城2》预售票房听说快破亿了,但口碑要是崩了,长线肯定受影响。
观众的反应也挺真实的,不是反对跨界,是反对糊弄。 张国立配《海底总动员》就挺好,关晓彤在《头脑特工队2》也没人说啥。 可这次,网友直接骂“演戏自己不配音却给动画配音”,这不就是双标嘛。 我觉着吧,问题出在态度上,明星要是认真磨合,观众可能还买账,可现在是快餐式配音,谁受得了? 数据上看,20-29岁观众占大头,和9年前一样,可家庭观众跑了,这不就丢了基本盘吗?
这事儿闹的,我还看到有评论说,配音争议让电影豆瓣评分才6.8,前作可是9.2,差远了。 网友在社群平台狂刷负面关键词,像“抢活”、“违和感”,这不是给电影添堵吗? 片方可能觉得明星能带热度,可热度变负面的,不就砸手里了? 我听说首映礼上,费翔还说“给动画配音太难了”,这不更坐实了问题? 观众要的是代入感,不是明星秀。
说到底,这次《疯狂动物城2》的配音风波,不是个例,是行业积弊。 流量和专业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观众用数话,想看数下降就是警告。 可片方好像还没醒过来,继续搞明星阵容。 下次要是再这么干,你们说,观众还会买单吗? 还是干脆彻底转向原声版? 这事儿没完,我觉得争议点在于,明星配音到底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炒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