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码圈又被iPhone Air第二代的消息刷屏了。这款产品正在正常测试,但网传发布时间可能推迟,原因很简单:第一代iPhone Air在国内上市12天,激活量才10万出头,远低于苹果内部预期。这种销量遇冷现象,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国内Top5厂商中,仅剩一家还在推进超轻薄旗舰计划,其他家都已退缩或叫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超薄手机为何成了“烫手山芋”。
iPhone Air的销量滑铁卢,不是偶然事件。从用户反馈看,电池小、eSIM激活麻烦、价格偏高,这三点就像三座大山,压垮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网友调侃:“国内大家都是牛马,需要大电池续航保障,Air一天几冲谁受得了?”这话虽然直白,却戳中了痛点。超薄设计本就意味着电池容量受限,iPhone Air的电池容量在5000mAh以下,厚度也控制在5mm级别,但续航崩盘让日常使用充满焦虑。eSIM在国内的普及度低,操作流程复杂,劝退了很多怕麻烦的用户。再加上首发价格居高不下,很多人觉得“尝鲜成本太高”,不如买台扎实的实用机型。
其实,超薄手机的困境在业内不是新话题。早些年,像vivo、小米都尝试过轻薄路线,但都没掀起太大水花。比如小米5,当年以轻薄为卖点,可用户反馈续航差、机身软、系统卡,最终口碑扑街。这说明,单纯追求薄度不难,难的是在轻薄的不缩水配置。iPhone Air第二代虽然还在测试,但第一代已暴露问题:它没有颠覆性技术,只是做了“减法”,导致体验打折。苹果这样的巨头都没收回成本,其他厂商自然更谨慎。
回头看国内市场,Top5厂商里仅剩一家在坚持超薄旗舰,计划2026年推出,定位“小屏轻薄”。但行业消息显示,另一家厂商的原版Air项目已叫停,这款产品极有可能是小米17 Air,电池和厚度都控制在5开头,可惜生不逢时。从趋势看,华为的Air系列仍如期推进,这给了市场一丝信心,但大部分品牌已转向务实路线——用户更看重续航和性价比,而非炫技的薄度。有网友猜测,荣耀可能是那个“头铁”的跟进者,因为其技术积累和大电池新机布局,或许能破解轻薄与续航兼得的难题。但现实是,当前用户对阉割续航、影像的超薄手机接受度低,厂商冒险很可能赔本。
究其根本,超薄手机遇冷反映了用户需求的变迁。五年前,轻薄是高端机的标签,但现在,大家更看重综合体验:电池要够用,系统要流畅,价格别太飘。手机不再是时尚单品,而是生活工具,续航焦虑甚至成了社会话题。比如,近期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讨论就映射到手机——用户不愿为“薄”牺牲实用性。厂商们也学乖了,开始聚焦折叠屏或大电池机型,这些更贴合本土需求。当然,超薄技术仍有价值,比如在材料或散热上突破,但前提是别让用户买单试错。
iPhone Air的遇冷给行业敲了警钟——超薄不是万能牌,用户要的是均衡体验。电池、价格、实用性,一个都不能少。国内厂商的退缩,是市场理性的体现,或许未来技术突破后,轻薄手机会重生。
我觉得轻薄方向没错,但别本末倒置。与其堆薄度,不如先解决续航痛点,比如用新材料或快充技术。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