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以为苹果那薄如蝉翼的iPhone Air会再次定义手机时,vivo的产品副总裁黄韬却像是在一场热闹的派对中,突然关掉了音乐,直接宣布:那个超薄的Air项目,我们不做了。
这一下,让原本准备跟着苹果冲锋的国产厂商们,脚步都乱了几分。毕竟,苹果每一次在手机上动刀,都能掀起一阵风暴。2016年砍掉3.5毫米耳机孔,一开始骂声一片,谁家的旗舰机还留着那个孔?接着是把SIM卡从大到小一路削减,直到这次iPhone Air干脆连卡槽都不要了,换来了仅5.6毫米的厚度和165克的重量。苹果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eSIM技术,为极致轻薄的机身扫清的障碍。
可市场的反应却有点冷淡。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iPhone Air的需求远低于预期,供应链已经开始大幅削减产能,有些零部件甚至可能在2025年底前就停产。这说明,为了那几毫米的薄,牺牲掉续航、影像和扬声器,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买账。极致轻薄,似乎并没有成为用户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在性能做出妥协的前提下。
vivo的果断放弃,正是看透了这一点。黄韬坦言,他们早就做出了超薄手机的模型,甚至纠结过到底归入哪个系列,但最终还是停了手。理由很简单,这种形态难以保证完整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影像这个vivo的看家本领上,会受到严重限制。这话说得直白,也挺实在。
牌桌上的其他人,则各有各的心思。OPPO就显得很圆滑,新发布的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既支持eSIM,也保留了传统的实体卡槽。这种双卡槽兼容的设计,像是在对市场说:新技术我跟了,但老用户的习惯我也尊重。这是一种稳妥的过渡策略,既能展示技术实力,又不至于因为太激进而摔跟头。
华为的路径则更耐人寻味。在苹果发布iPhone Air后不久,华为Mate 70 Air就悄然上架了电信终端产品库。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但这个Air的后缀,已经摆明了是要和苹果掰手腕。外界都在猜测,这很可能是华为的首款eSIM机型,走的也是eSIM加轻薄化的路子。OPPO虽然抢先拿下了首款支持eSIM的国产旗舰的名头,但真正的较量,或许要等到11月两家产品都正式开售,才能见分晓。
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联想,旗下的moto X70 Air直接打出了Air何必eSIM的口号。它的机身厚度做到了惊人的5.3毫米,比iPhone Air还要薄,重量也只有150克,但它偏偏保留了实体双卡槽。这就像是在公开叫板:谁说轻薄就一定要牺牲卡槽?联想这一手,直接把苹果的技术路径给解构了。
这一场围绕着一张小小SIM卡的纷争,背后其实是国内手机厂商在饱和市场里的战略分野。是继续跟随苹果定义的美学,在轻薄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还是坚守用户体验,把续航、拍照这些实打实的功能做到更好?根据GSMA协会的数据预测,到2030年,eSIM手机的连接数将达到69亿,占据全球手机连接数的76%。趋势是明确的,但通往无卡时代的路并不平坦。
中兴的倪飞就曾吐槽过eSIM目前落地的种种难题:线上激活流程没打通、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完善、资费偏贵,甚至很多用户连怎么切换号码都搞不清楚。eSIM的想象空间很大,比如一号多终端,让手机、手表、汽车共享通信服务,或者出国时直接接入当地网络,免去换卡的麻烦。但这些便利,都需要时间来普及。
在折叠屏手机上,eSIM或许能找到另一个绝佳的用武之地。取消一个实体卡槽,为本就寸土寸金的折叠屏内部结构释放出宝贵空间,这对实现整机的轻薄化和堆叠更多元器件,无疑是巨大的利好。这可能比在直板机上为了几毫米的厚度而牺牲体验,要有价值得多。
所以,这场由苹果iPhone Air引发的轻薄之战,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它迫使所有厂商重新思考,在技术演进的十字路口,到底什么才是用户真正的核心需求。说到底,当新鲜感过去,消费者真的需要一部薄如刀锋,却要在拍照、续航上处处妥协的手机吗?这阵风,到底能刮多久?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