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热点)-售价不到万元,人形机器人开售,服务器直接被抢崩

 2025-11-18  阅读 1  评论 0

摘要:最近,科技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一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又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台能走会动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只要9998元,这比很多人手里的高端手机还便宜。消息一出来,就像

最近,科技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一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又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一台能走会动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只要9998元,这比很多人手里的高端手机还便宜。

消息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就炸开了锅。

购物网站的服务器因为瞬间涌入的人太多,一度都反应不过来,变得卡顿。

那些精明的工厂老板们,更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拿着真金白银就冲了进来,抢着下单,把负责接电话的客服都给问蒙了。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真的技术突破,还是商家为了吸引眼球搞的噱头?

这么便宜的机器人,能干活吗?

靠谱吗?

为什么那些平时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的工厂主,会如此疯狂地追捧这些看起来还有点笨拙的“铁疙瘩”?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正在悄然发生,却又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咱们先来看看这股抢购潮到底有多猛。

在过去,机器人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

一个公司一年能卖出去几十台机器人,就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可就在最近几个月,情况完全变了。

好几家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像是优必选、智元、松延动力等等,都接二连三地宣布,自己的订单量突破了一千台。

这个“一千台”可不是个小数字,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这不亚于手机行业里一款新机型卖出了上千万台,绝对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些订单背后,可都是真金白银。

给学校或者科研机构用的机器人,一台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而那些要真正进入工厂流水线,代替人手干活的机器人,价格就更高了,起步价就是二十万。

这么简单一算就知道,这一千台订单,少说也是一个亿的合同,多的话甚至能达到五六个亿。

比如说,由那位被称为“天才少年”的稚晖君创办的智元机器人,他们的产品刚一亮相,就和国内一家大型的电脑代工厂签了个大单,要把近千台机器人送到生产线上,去干拧螺丝、贴标签这种精细活。

还有一家叫智平方的公司,更是和一家屏幕制造巨头签了五亿元的合作,计划在三年内交付一千台机器人。

开头我们提到的那家把价格打到9998元的松延动力,更是手握两千五百台的订单,合同金额过亿,还顺带着又融到了三个亿的投资。

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大家好像约好了一样,开始疯狂地买机器人?

这背后其实是好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期的宣传铺垫已经足够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几年的春节晚会上,就出现过机器人方阵跳舞的节目,那整齐划一的动作,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机器人已经不再是电影里的虚构角色,而是可以走进现实的。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现实需求的集中爆发。

一方面,现在的工厂是真真正正地遇到了“用工荒”,招不到人,特别是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跑网约车,也不愿意进车间倒班干重复性的工作。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学校里对于机器人这类高科技教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资本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

以前,机器人公司拍个炫酷的视频,展示一下机器人能跑能跳能后空翻,可能就能吸引到投资。

但现在,投资人捂紧了钱袋子,他们不再听故事了,而是要看实实在在的销售合同和回款记录。

这种压力,也逼着机器人公司必须尽快把产品从实验室里推向市场,用订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所有买家里面,最急切、需求也最旺盛的,就是制造业的工厂。

对于那些工厂老板来说,人形机器人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提升形象的“高科技玩具”,而是能解决他们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

现在的工厂面临的困境非常现实:年轻人不愿意来,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跟不上了,而人力成本却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年比一年高。

算上各种保险和福利,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综合用工成本,轻轻松松就超过十五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以前工厂也搞自动化,但用的大多是那种固定在某个位置的机械臂,它们就像“死脑筋”,只能干一件特定的事。

比如,一条生产线是用来组装A型号手机的,等到要生产B型号手机了,因为设计和零件都变了,整条生产线可能就得大改,甚至推倒重来,这个成本和时间,都让老板们心疼不已。

但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灵活性”。

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可以反复学习的学徒工。

今天你让它在这条产线上组装电脑,明天那条产线缺人了,你只需要给它换一套程序,它就能自己走到那条产线去组装手机,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对硬件做什么大的改动。

这种“一机多用”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柔性和效率。

那些最会算账的工厂老板们,早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清清楚楚了:一台机器人,一次性投入可能二三十万,但它一天可以工作十六个小时甚至二十四个小时,至少能顶替两个工人的岗位。

两个工人一年的人力成本加起来就是三十万。

这么一算,快的一年,慢的两年,机器人的成本就全部赚回来了,之后它再干的活,就全是纯利润了。

而且随着国内相关产业链的成熟,机器人的核心零件成本还在不断下降,这个回本周期只会越来越短。

这股风潮甚至让一些行业巨头都感到了压力,苹果供应链里的一家龙头企业,董事长亲自去参加技术交流会,从头到尾认真听讲,记了满满一本笔记,生怕在下一轮的技术变革中被同行甩下。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目前很多所谓的“千台大单”,里面还存在一些“水分”。

有些订单是来自公司的股东或者关系好的合作伙伴,带有支持和捧场的性质;还有一些只是签了一个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具体什么时候交货、用在哪个生产环节,都还没有完全敲定。

很多工厂的一线工人也说,这些高科技的机器人,大多还只在新闻和宣传片里见过,自己的车间里还没见到真家伙。

这说明,整个行业目前还处在一个“卖方努力推广,买方尝试接纳”的早期阶段,距离真正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

签下订单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真正的考验,是如何保质保量地把产品交付到客户手里。

在制造业里,交付能力是衡量一家公司硬实力的核心标准。

很多看起来很风光的公司,最后都倒在了“签单火爆、交付困难”这个环节上。

有家公司的创始人就讲过一个亲身经历,一批机器人已经生产完成,准备发货了,但在最后检查时,发现这批产品脚踝的一个关键小零件——一个销子,竟然全部漏装了。

这个小零件一旦缺失,机器人走起路来就会出大问题,甚至可能直接散架。

要是这批货就这么交到客户手里,那公司的信誉和招牌就全毁了。

这个教训让他明白,生产交付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根源往往不在于工人的操作失误,而在于产品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没有考虑到大规模生产的复杂性。

除了产品设计,供应链的稳定更是悬在所有机器人公司头顶的一把剑。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里面包含了成百上千个精密零件,比如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等。

这些核心部件,要么自己投入巨资研发,要么就得依赖外部供应商。

一旦订单量猛增,供应商的产能很可能就跟不上了。

供应商一句“这个月产能排满了”,就可能让你的整个生产线陷入停滞。

所以,很多公司都不得不寻找好几家备用供应商,就是怕在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

为了跟上订单的节奏,这些公司都在拼命地扩建工厂,提升产能。

当市场被激活,订单不再是最大的难题时,新的竞争又开始了。

现在,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比拼,转向了市场上的“真刀真枪”,主要体现在人才和价格两个方面。

如果你现在去参加一个机器人行业的展会,会发现最忙碌的已经不再是工程师了,而是一群穿着西装、到处发名片的销售人员。

为了抢到有经验、有资源的销售人才,各家公司都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薪资,年薪三五十万的岗位比比皆是。

而价格战,则来得更加直接和猛烈。

那款9998元的机器人,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把行业的心理价位拉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它的目的,可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和卖几万块的同行抢客户,更是为了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让那些以前觉得机器人遥不可及的个人开发者、小企业,甚至是普通消费者,都能有机会接触和使用,从而催生出更多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从“网红”到“打工人”的转变。

过去那个靠着发布炫酷视频、展示高难度动作来吸引眼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大家比拼的是实打实的真本事:谁能拿到真实的订单,谁能稳定地交付出合格的产品,谁能更快地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那些只会做样品、讲故事的公司,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而那些能够真正把机器人扎扎实实地送进工厂车间、送进学校课堂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毕竟,对于市场来说,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如实实在在帮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来得重要;再火爆的视频,也不如客户的一句“这机器真好用”来得有分量。

也许用不了几年,在我们的小区里送快递的,在工厂里搬运重物的,就都会是这些不知疲倦的“铁哥们”了。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622119.html

管理员

  • 内容62216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470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