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有时候这篮球比赛啊,最精彩的故事,压根就不在CBA那帮千万年薪的大爷身上。
11月5号那天晚上,全运会赛场,全网的流量估摸着都怼着四川队那俩“门神”拍呢。
周琦、胡金秋,一个28分10板,一个22分13板,往那一站,内线就跟自家后花园似的,随便溜达。
比赛打河南,94-70,赢得没一点脾气。
数据好看,场面稳当,就像你提前看完了剧本,连个标点符号都懒得改。
稳,太稳了。
稳得甚至有点……催眠。
说真的,就在我快要被这种“常规操作”给看睡着的时候,我切到了隔壁那场,上海对香港。
我整个人都醒了。
不,是被一盆滚烫的开水从头浇到脚,直接烫精神了。
一个叫李弘权的哥们,00后,把篮球打成了玄学。
当他投进第十个三分的时候,我跟你讲,那场面比绝杀还疯。
上海队的替补席那帮壮汉,蹦得跟一群中了彩票的猴儿似的,捶胸的捶胸,抱头的抱头。
就差当场给李弘权磕一个了。
你见过这种阵仗吗?
不是因为赢了冠军,而是因为一个人的手感,集体进入了癫狂模式。
40分,11个篮板,三分球12中10。
这串数字单独看,可能没啥概念。
但你把它放到全运会这种级别的赛场,放到周琦胡金秋这种顶流隔壁,这味儿就全出来了。
那感觉就像什么呢?
就像一桌子山珍海味,大家都在夸这鲍鱼多肥,那龙虾多鲜的时候,旁边有个小子,默默地用一碗平平无奇的蛋炒饭,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
不讲道理,纯粹是降维打击。
这个李弘权,你查查他履历就有意思了。
他不是咱们这儿体育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件。
人家是“海外留学生”,高中在加拿大读的,后来还真刀真枪地干过NCAA一级联赛。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的篮球世界观,跟咱们从小在体校里“一二三四”练出来的球员,根子上就不一样。
他骨子里有种野球场上的野性,和一种“把球给我老子就能解决问题”的自信。
所以当上海队被香港队一度反超,眼瞅着要翻车的时候,队里那些老大哥都蒙了,反倒是这个愣头青站了出来。
他不是在投篮,他是在宣告。
用一个接一个的三分,把香港队好不容易燃起来的主场气势,一盆一盆冷水给浇灭。
那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碾压了,那是心理上的摧残——你防不住,你知道你防不住,他也知道你防不住。
这球还怎么打?
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诡异的对比。
一边,是四川队依赖最原始的身高天赋,用周琦和胡金秋这对“双塔”,打着十年前最稳妥的篮球,赢得毫无悬念。
另一边,是上海队靠一个非典型性的“海归”射手,用最潮流、最不讲理的现代篮球方式,上演了一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戏码。
这几乎是中国篮球未来路线的一场提前预演:我们是继续在内线“堆长城”,还是该去外面寻找能一剑封喉的“李寻欢”?
当然,肯定有人觉得李弘权这纯属“吃饺子”,是手感爆棚的偶然事件。
篮球嘛,终究是高个子的游戏。
这话我以前也信。
但这些年看下来,世界篮球的风向早就变了。
当NBA那边库里已经把三分球玩成了艺术,当欧洲球队里人人都能投篮的时候,我们还在迷信“得内线者得天下”这句老话,是不是有点刻舟求剑了?
周琦和胡金秋在国内确实是BUG级的存在,这点毋庸置疑。
他俩的组合往亚洲赛场上一摆,也是大杀器。
可问题是,这套打法的上限是可见的。
当对手也拥有顶级内线,或者用疯狂的远投彻底拉开空间时,我们这套“传家宝”还灵吗?
而李弘权这样的球员,他带来的恰恰是另一种可能性。
一种能打破常规,能让战术板失灵的“变量”。
就像当年差点被NBA放弃的林书豪,突然打出了“林疯狂”的表现,全世界都为之侧目。
人们为什么喜欢这种故事?
因为这种故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它挑战了所有专家的预测。
说白了,看周琦打球,你看的是一份安稳,你知道他大概率能赢。
但看那天晚上的李弘权,你看的是一份心跳。
你不知道他下一个球会不会还进,但你就是会忍不住期待。
这,或许才是竞技体育最原始的魅力。
所以,朋友们,别老盯着那些聚光灯下的“答案”了。
有时候,真正的风暴,恰恰是在那些没人注意的角落里悄悄刮起来的。
当周琦还在为自己的顶薪身价捍卫禁区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已经用一把三分狙击枪,把所有人的风头,都抢走了。
这事儿,可比一场预料之中的大胜,有嚼头多了。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