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的池水还未完全归于平静,水花在灯光下如碎银般闪烁。覃海洋从泳道中起身,双手撑住池壁,仰头望向记分牌——58秒98。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角微湿。看台上爆发出欢呼,他举起右手,轻轻拍了拍胸口,仿佛在确认:这一次,是真的。
这是2025年11月11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100米蛙泳决赛的终点。覃海洋,31岁,上海队老将,终于摘下职业生涯首枚全运会100米蛙泳金牌。他不仅是全场唯一游进59秒的选手,更用一场毫无悬念的领先,终结了长达八年的遗憾。
过去两届全运会,他两次与这枚金牌擦肩:2017年天津,他屈居亚军;2021年陕西,他仅获铜牌。那时的他,技术顶尖、体能充沛,却总在5米被命运轻轻推开。他以更沉稳的姿态归来,不为证明谁错了,只为告诉自己:坚持,终有回响。
覃海洋的泳池之路始于湖南石门县的一个夏天。5岁那年,父母送他去学游泳,本为防溺,却意外点燃了一颗种子。9岁,他独自赴沪,进入闵行区少年体校,师从教练赵菲。南方孩子的瘦小身躯在泳道中划出第一道弧线,没人想到,这道弧线会延伸至世界之巅。
“他从小就不爱说话,但一进水里,眼神就变了。”赵菲回忆。那时的覃海洋,训练从不喊累,别人游10组,他默默加到15组。体校宿舍熄灯后,他常偷偷打着手电看技术录像。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让他在15岁入选海军游泳队,师从名帅叶瑾。
叶瑾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慢悠悠的,像只树懒”,但很快发现,这孩子心里有火。“踏实肯干、百折不挠,干扰不了他。”她曾这样评价。2012年,18岁的覃海洋在东京奥运会200米蛙泳预赛中第一个触壁,却因出发动作被判犯规,成绩取消。他没哭,也没争辩,当晚独自回到泳池,游了整整两小时。
那夜的水声,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底色。
真正让覃海洋跻身世界顶级行列的,是2023年福冈世锦赛。他包揽男子50米、100米、200米蛙泳三金,并以2分05秒48打破200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史上首位蛙泳“三冠王”。那一刻,他站在领奖台最高处,却感觉“像踩在棉花上”——压力并未随荣誉消散,反而愈演愈烈。
巴黎奥运周期,他陷入低谷。100米蛙泳单项仅获第七,舆论哗然。有媒体称他“状态崩盘”,甚至质疑其训练模式。最艰难时,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游下去。
“那段时间,我总在想,是不是我太想赢了?”覃海洋在2025年一次采访中坦言。他开始反思过去“卷到极致”的训练方式——每天万米以上,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心理紧绷如弦。他意识到,把自己逼到极限,并不等于能触碰巅峰。
转机出现在他转投崔登荣门下。这位带出过多名奥运冠军的教练,没有急于加量,反而“做减法”:调整技术细节,优化划水效率,引入心理疏导机制。更关键的是,他请来花样游泳世界冠军呙俐,为覃海洋设计“花式体能课”——在高强度训练中加入节奏感与趣味性,让身体在压力中学会放松。
“以前是硬扛,现在是巧练。”覃海洋说。他开始接受“不完美”的状态,不再苛求每一划都精准无误,而是专注于“游得聪明”。外教迈克尔·波尔在2025年春锦赛首次合作后评价:“他对训练的理解非常深刻,九周时间,进步惊人。”
这种转变,在赛场上悄然显现。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面对巴黎奥运冠军马丁嫩吉的公开挑衅,覃海洋以58秒23强势夺冠。赛后,他只说了一句:“它比以往任何一块都重。”
这枚全运会金牌,同样如此。
决赛前夜,教练组曾讨论是否调整出发策略。有人建议保守些,毕竟银牌铜牌争夺激烈,不必冒进。覃海洋摇头:“我想从第一秒就领先。”他清楚,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心理的清算——他要以最彻底的方式,终结过去的自己。
枪响,他如离弦之箭冲出,前50米转身排名第一,全程未被超越。看台上,崔登荣紧握双拳,赵菲眼眶泛红。泳池边,郑英昊与闫子贝相继触壁,差距仅0.01秒,却已无法撼动王者归来的轨迹。
“他终于放下了。”崔登荣赛后说,“以前他总怕输,现在他怕的,是没拼尽全力。”
泳池终将归于平静,但有些回响不会消散。覃海洋的这枚金牌,不属于某个瞬间,而属于三届全运会的坚持,属于无数个深夜的加练,属于从“必须赢”到“享受赢”的蜕变。
未来,他或许还会面对新的挑战——年龄、伤病、新秀冲击。但他已不再惧怕失败。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冠军,不是从不跌倒的人,而是每一次跌倒后,仍能听见水声召唤的人。
泳道尽头,灯光渐暗。覃海洋披上毛巾,走向混合采访区。他的步伐稳健,眼神清明。又一个四年周期即将开启,而他的故事,仍在水中延续。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