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广东奥体中心游泳馆,全红婵站在10米跳台边缘,起跳、翻腾、入水——水花轻得像没被惊动过。5个月伤愈复出的她,搭档王伟莹拿下本届全运会首枚跳水金牌。那一刻,掌声如潮,镜头追光,社交媒体瞬间刷屏。人们说,那个“水花消失术”的女孩回来了。
可就在几天前,广州市跳水队总教练张雁全还在公开呼吁:“请别打扰全红婵的训练。” 这句话像一根细线,轻轻挑开了聚光灯背后那层少有人看的幕布:一个17岁的女孩,在万众期待中复健、减重、重建动作,不仅要对抗身体的伤痛,更要抵御外界无孔不入的关注与期待。
她的回归,不只是竞技状态的恢复,更是一场心理韧性的胜利。
全红婵不是第一个在掌声与压力间穿行的运动员,但她可能是最年轻也最真实的一个。从东京一战成名,到巴黎奥运再登巅峰,她的名字早已超出体育范畴,成了某种“奇迹”的代名词。可奇迹不会凭空发生,它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克制与坚持——尤其是对情绪的掌控。
她曾在采访中说:“我悟了!别人说别人的,我做好自己的。”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是一个运动员在舆论风暴中摸索出的生存哲学。当全世界都在讨论你是不是“退步了”“长胖了”“不如从前了”,还能把注意力拉回动作细节、起跳角度、呼吸节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力。
而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练出来的。
现代顶尖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早已不是“咬牙坚持”四个字能概括的。他们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压力。比如视觉化训练——闭上眼,完整预演比赛过程,连观众的欢呼声、心跳的节奏都模拟一遍,让大脑提前适应高压环境。又比如呼吸调节,4-2-6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短短几分钟就能让皮质醇水平下降,把失控的心跳拉回“黄金区间”。
全红婵或许没说过这些术语,但她用行动实践着类似的策略。2025年7月,她在脚踝旧伤未愈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六小时康复训练。累到坐在地上休息,镜头拍到她突然笑出声。她说:“现在就想逃。” 可下一秒又补上一句:“遇到困难会想开点儿。” 这种“想开点儿”的态度,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情绪调节——她允许自己疲惫,也允许自己短暂地想“逃”,但最终,她选择回来。
她还懂得用生活来平衡竞技的紧绷。休整时回老家摘荔枝、钓鱼、和朋友拍搞怪视频,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小事,其实是她重建心理能量的方式。运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心理恢复窗口”,意思是高强度训练后,必须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来修复心理耗损。全红婵没学过这个理论,但她本能地知道:笑,本身就是一种恢复。
更关键的是,她并不孤单。在训练场上,她和老将陈艾森搭档,两人边练边笑,氛围轻松;在暨南大学,她成为“二沙精英班”的一员,苏炳添亲自迎接,给她鼓励。这些支持,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感锚点。研究显示,约75%的运动员认为,队友和教练的支持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团队的存在,让他们敢于暴露脆弱,也敢于重新出发。
其实,全红婵面对的,不只是伤病和体重管理,更是“全红婵”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期待。她不再是那个默默无名的小队员,而是无数人眼中的“天才少女”“国家英雄”“励志符号”。这些标签,光鲜亮丽,却也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而她能做的,是在这些标签之下,守住那个真实的自己——一个会累、会烦、会想“逃”,但最终还是会站上跳台的女孩。
这让我想起射击冠军盛李豪的一句话:“我只是享受比赛。” 他不说“我要赢”,也不说“不能失误”,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享受”上。这是一种认知重构——从对结果的执念,转向对过程的专注。全红婵也一样,她不再纠结“别人怎么说”,而是回到“我怎么做”。这种思维转变,正是顶级运动员与普通人的分水岭。
回到那场比赛。全红婵夺冠后,没有激动落泪,也没有长篇感言,她只是平静地走下领奖台,准备接下来的双人项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畏惧依然前行;不是没有压力,而是学会了与压力共处。
她复出的意义,不只是拿回一枚金牌,而是向所有人展示:在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一个人依然可以守住内心的安静。
我们总爱把运动员捧上神坛,又在他们失误时迅速撤梯。可他们不是神,是人。是会受伤、会焦虑、会怀疑自己的普通人。只是他们多了一些工具,多了一些支持,也多了一些在风雨中站稳的勇气。
下次当你看到全红婵的名字登上热搜,请记得:她不需要更多的关注,她需要的是空间——一个可以安静训练、安心恢复、不必时刻回应期待的空间。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少一点围观,多一点尊重。让那个“想开点儿”的女孩,继续笑着,跳下去。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