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18 岁的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在全运会双人 10 米台决赛中完成一跳,水面仅漾开一圈细碎涟漪,全场观众瞬间沸腾。11 月 2 日晚,广东队凭借这对组合的完美发挥锁定女子团体冠军,时隔 183 天重返赛场的全红婵,用标志性的 “水花消失术” 宣告王者归来。赛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 “我真棒” 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藏着五个月来与伤病、体重博弈的千般艰辛。
今年 5 月的世界杯超级总决赛后,脚踝旧伤与腰椎劳损让全红婵遗憾退出后续赛事,外界关于 “天才陨落”“身材走形” 的猜测不绝于耳。对于跳水运动员而言,18 岁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体重每增减一克都可能打破动作平衡,这成为她伤愈期间最棘手的挑战。为了回归巅峰状态,全红婵开启了 “克级管控” 的备战模式:每天三次称重记录数据,饮食精确到食材克数,连饮水量都由教练组严格把控,训练日志上 “慢一点,但别停” 的字迹,被她贴在更衣柜门上时刻警醒自己。
远离赛场的日子里,广州奥体中心跳水馆的清晨总有她的身影。清晨 6 点的体能训练从不间断,200 次平板支撑、150 次仰卧两头起筑牢核心力量;上午的技术训练中,10 米台跳水重复上百次,每个腾空、转体、入水动作都通过 3D 捕捉技术反复校准;下午的专项训练里,她抱着平板电脑研究对手动作,甚至挑战男选手都头疼的 407B 高难度动作。9 月 30 日,她晒出的训练视频中,身体如利剑般划破水面,水花消散的瞬间让网友惊呼:“那个统治跳台的全妹回来了!”
这份回归绝非偶然。全红婵的 “水花消失术” 从来不是玄学,而是拆解到毫米级的精密操作。入水前的 “回揉” 动作让双手轻轻收拢,给水流 “顺方向” 避免 “扇水效应”;入水后 0.4 秒内迅速打开双臂,将大空腔切碎成无数小气泡,这看似本能的反应,是每天数百次入水练出的条件反射。决赛中,她与王伟莹的首跳 107B 动作就拿下 76.50 分全场最高分,后续两跳持续稳定发挥,最终以 235.86 分力压陈芋汐组合,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回应了所有质疑。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奥运冠军正在开启人生新篇章。今年 9 月,全红婵正式入读暨南大学,苏炳添领衔的 “二沙精英班” 将为她提供定制化培养。此次全运会她放弃单人项目,集中精力备战团体与双人赛事,既展现了长远规划,也体现了对团队的责任担当。站在领奖台上,她紧握着金牌指尖轻轻摩挲,没有张扬的笑容,只有历经沉淀后的从容 —— 那个东京奥运会上想吃辣条的青涩少女,已成长为能直面风雨的成熟运动员。
“我真棒” 三个字,是全红婵对自己 183 天坚守的最好嘉奖。从伤病困扰到体重管控,从技术打磨到心态蜕变,她用行动诠释了 “真正的王者,永远不会被击倒”。随着全运会赛事推进,这位年轻的冠军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期待她在跳台上继续书写属于中国跳水的传奇,也期待每一个为梦想全力以赴的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 “真棒” 时刻。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