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保定市游泳跳水馆的灯光在冬雾中亮起。13岁的于子迪套上泳帽,指尖划过池壁,深吸一口气,跃入水中。水花轻响,她已如鱼般滑出,第一个50米蝶泳划水节奏精准。泳道尽头,她抬头换气,镜片后的眼睛里没有倦意,只有专注。岸上教练低声计时:“第12趟,27秒1——不错,再快半秒。”
那一刻,她只是泳池里一个追逐时间的孩子。而几个小时后,她的名字将出现在全国热搜榜首: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于子迪以2分07秒41打破亚洲纪录,刷新全国纪录,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原纪录保持者叶诗文创造这一成绩时,于子迪尚未出生。
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在泳道中跑赢时间?她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天赋、科学训练与家庭牺牲交织的结果。在竞技光环背后,是每日12000米的高强度训练、凌晨五点的起床铃、深夜的网课屏幕,以及外界对她年龄的质疑与期待。她的成长,折射出中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希望与隐忧——当“神童”标签贴上稚嫩的脸庞,掌声之外,还有多少未被看见的重量?
于子迪的游泳之路始于一场偶然。6岁那年,她在水上乐园戏水,被启蒙教练李超注意到。“别的孩子怕水呛鼻子,她却咯咯笑,水感天生就比别人强。”李超回忆。他劝说原本反对女儿走专业道路的家人:“这孩子不是普通喜欢,是命里带水的。”最终,家人被她的执着打动——“太喜欢游泳了”,于子迪说。
河北省体育局游跳中心副主任刘海涛称,团队对她采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避免过早加量。“我们不追求短期出成绩,而是打牢基础,保护她的身体和兴趣。”他说。但高强度训练仍带来心理冲击。2024年,于子迪因每天万米训练崩溃大哭,一度想放弃。“是家人硬拽回泳池。”教练王振说。但她复训后反而更坚韧,“哭完第二天,主动加练蛙泳分解动作。”
在河北游泳队,于子迪与奥运冠军李冰洁同组训练。她常提起这位“冰洁姐姐”:“她会给我解释教练的指令,生活上也照顾我们。”李冰洁在0道,她在1道,“游起来会紧张,但姐姐在,就像有靠山。”这种近距离的榜样力量,让她在2025年全国冠军赛上三项达A标,获得世锦赛资格。同年7月,她在新加坡世锦赛成为赛事史上最年轻的奖牌竞争者,200米混合泳决赛以第四名刷新个人最佳。外媒曾质疑她年龄是否真实,但她用连续稳定的国际表现回应——世界泳联称她为“轰动性人物”。
胜利的背面,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于子迪的床头贴着两张照片:一张是6岁在水上乐园套着小鸭泳圈傻笑的自己,另一张是世锦赛成绩单。她说:“提醒我为什么出发。”训练之外,她需完成学校网课,常在泳池与书本间切换。一次赛后采访,记者问奖金怎么花,她哽咽:“给妈妈买个按摩仪行吗?她天天帮我踩腿,腰椎都突出了。”这句话让全场静默。
她自称“小孩姐”,喜欢这个称呼,但也坦言“有压力,怕让大家失望”。面对“天才”之名,她摇头:“全靠努力完成教练计划。”决赛后,她主动拥抱浙江选手余依婷,两人相视而笑。这一幕被网友称为“体育精神的具象化”。但她的自我要求近乎苛刻:“蛙泳还是太差了,回去加练。”
然而,早龄成名的风险并未被忽视。临床心理学家在2025年指出,青少年运动员即使未受严重伤病,长期高压训练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与身份认同危机。研究显示,75%的青年运动员在大学前经历过头部创伤,而心理韧性强者职业生涯可延长4–7年。专家强调,心理训练应与体能训练并重,建立“阶梯式压力暴露”与“微成功档案”,帮助运动员构建内在稳定性。
对于像于子迪这样的“神童型”选手,专家提醒:光环背后是成长空间的压缩。若缺乏系统心理支持,过早承担公众期待,可能面临“心理年龄滞后于成就”的断裂风险。运动训练师应能识别情绪波动,家庭与机构需共同构建包含心理咨询、教育顾问在内的多学科支持体系。
于子迪的未来,仍在水中延展。她已是中国游泳的新星,也是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缩影——天赋需要被珍视,但更需被保护。她的故事不只是破纪录的高光,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守护一个孩子对泳池的纯粹热爱。
当灯光再次亮起,她又一次跃入水中。水波荡开,映不出热搜与争议,只有一道年轻的身影,在寂静中划向更远的池端。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