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热点)-老板说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传统 seasonal 模式正在失效

 2025-10-13  阅读 18  评论 0

摘要:杭州四季青的批发档口里,店员穿着短袖推销羽绒服。温度计显示35.2℃——这是10月中旬的历史新高。货架上,冬装层层叠叠,无人问津;角落里,几摞没卖完的短袖成了“应急款”。一位男装店老板说,今年短袖卖了整整七个月,前所未有。这不仅是换季延迟,而是一场气候对产业节奏的强行改写。极端高温打乱了服装销售的传统周期,消费者

杭州四季青的批发档口里,店员穿着短袖推销羽绒服。温度计显示35.2℃——这是10月中旬的历史新高。货架上,冬装层层叠叠,无人问津;角落里,几摞没卖完的短袖成了“应急款”。一位男装店老板说,今年短袖卖了整整七个月,前所未有。

这不仅是换季延迟,而是一场气候对产业节奏的强行改写。极端高温打乱了服装销售的传统周期,消费者不愿为穿不上的衣服买单,批发商不敢压货,北方订单成了南方市场的最后支撑。气候异常不再是新闻,而是每天压在账本上的库存数字。

过去几年,暖冬已让羽绒服企业尝尽苦头。2024年冬季,武汉多家羽绒服厂库存溢出至异地仓库,销量仅为往年的两三成。而今,高温提前、延后,夏装周期被拉长,秋冬上新受阻,问题从“卖不动”变成了“不敢上”。杭州、广州、上海等地批发市场普遍反映,南方厚衣订单同比减少近半。消费者行为变了:他们不再为季节提前买单,而是“热就买短袖,冷了再看”。商家被迫采取“冬装为主、短袖补位”策略,实则是被动应对。

更深层的断裂在于,整个行业仍按旧历运行。服装生产周期长达数月,设计、打样、备料、投产环环相扣,全部基于“气候正常”的假设。可当35℃出现在10月中旬,当暖冬连续多年出现,这套体系便暴露其脆弱性。小微企业没有气象数据研判能力,缺乏弹性供应链,也无力承担库存风险。台风来袭时,东莞制造企业停工停产,订单中断;高温持续时,杭州商户只能眼睁睁看着冬装积压。抗风险能力的差距,正在拉开生存线。

有人尝试突围。武汉企业转向轻量化羽绒服,开发可拆卸内胆大衣;杭州买手推迟进货,只上样衣观望。但个体创新难抵系统失灵。目前,政府与行业协会虽未设立专门的“气候—产销”预警机制,但已在推进气候韧性建设:盛泽、柯桥等产业集群发布碳中和路线图,中国纺联推出碳足迹平台,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这些举措虽不直接预警天气,却在提升产业链的适应力。

真正的变革,需要将气候变量纳入商业决策的核心。企业应建立气候敏感型库存模型,政府可推动“气候+产业”数据共享平台,行业协会则应牵头制定极端天气下的产销指南。未来,服装或许不再按“春夏秋冬”划分,而是按“体感温度区间”上新。那个卖了七个月短袖的老板,他经历的不是偶然,而是气候时代的第一波冲击。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590195.html

管理员

  • 内容59311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752秒, 内存占用1.73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