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刘旭这个人,她的人生挺不寻常的。她小时候,5岁的时候,就因为一场意外,在机器轰轰响的声音里,失去了右边的胳膊。这对她来说,打击肯定特别大,一下子就改变了她本来可能要走的路。
你想啊,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身体上有了这样的变化,心里肯定难受,觉得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自卑,会伤心,甚至觉得没啥希望了。她那时候有个想法,挺奇怪的,说想变成壁虎,因为壁虎尾巴断了还能长出来。她就想自己的胳膊也能再长出来。这听着让人挺心疼的,说明她那时候多希望能恢复正常啊。
不过,她妈妈对她特别好,一直陪着她,是她心里的一束光。妈妈没让她一直陷在难过里,而是鼓励她,老跟她说:“女儿,一只手也能行,也能去看看这个世界!”这话听着挺朴实的,但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妈妈还很有耐心,一点点教她怎么用左手吃饭、写字,这些普通人觉得很容易的事儿,她得慢慢学,一点点适应。
到了8岁,刘旭的妈妈做了一个决定,让刘旭去学打乒乓球。这个决定当时家里人都反对,觉得孩子只有一只手,能好好上学就行了,打乒乓球能有什么用?能有什么前途?这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想法,觉得身体有缺陷的人,能照顾好自己就很不容易了,搞体育可能不太现实。
但她妈妈想得不一样,她坚持说体育也能让人过得好,能有精彩的人生。她举例子说,世界上残疾人拿全国冠军、国际冠军的多得很,咱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说不定还能拿个冠军,给国家争光呢!这句话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劲儿,把学球的意义一下子拔高了。
刘旭当时听了,心里就想,我真能拿冠军吗?她自己可能也半信半疑,但这个想法就在她心里埋下了。也是从那时候起,她的人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刘旭家在江苏连云港的农村,可学乒乓球的俱乐部在城里,离家十几公里。她每天放学后,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俱乐部训练,练完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家。这样来回跑,一天在路上就要花两个多小时,风雨无阻的,想想都觉得不容易。她说苦和累都不怕,但最让她难受的是别人那些嘲笑和怀疑的话。
有人看了她一只手打球,就说她肯定打不好,连发球都费劲。这些话听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她没放弃,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输给这些话。因为少个胳膊,她刚学的时候,身体平衡特别不好,老是摔倒,膝盖都摔得流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没有抱怨,而是想办法,天天跑步,锻炼身体的核心力量,努力找到平衡感。
就这样,凭着这股不放弃的劲儿,加上刻苦的训练,到了10岁,她被选进了江苏省队,成了一名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
在省队训练的日子里,她还得自己照顾自己。学着用一只手洗衣服、系鞋带、打饭盛汤。这些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的事儿,对她来说都是挑战,她得练好多遍才能掌握好。但她就是这么一点点坚持下来了。
努力总会有回报。11岁那年,她参加了江苏省运动会,拿到了金牌。那时候,她心里那个“我也能拿冠军?”的小小问号,终于变成了“我也能拿冠军!”的肯定答案。
从那以后,她的成绩越来越好。13岁的时候,她拿了全国比赛的金牌,顺利进入了国家队。15岁,她拿了全国残疾人锦标赛的单打冠军。19岁,她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亚运会。她说每次比赛赢了,国歌响起来,五星红旗缓缓升上去的时候,她都特别激动,眼泪都忍不住往下流。这眼泪里,有她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有为国争光的自豪和光荣。
到了24岁,刘旭选择了退役。这个年纪,对很多运动员来说还很年轻,但她决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用她的话说,是开启了“第二次人生”。她选择了去山东济南,她之前因为比赛去过很多次,觉得济南人特别好,挺朴实实在的,她喜欢这座城市。她用自己打球这么多年攒下来的钱,在济南开办了她的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
创业可不像打球那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她一个人得干好几个人的活儿。既是教练,给孩子们上课,又是老板,管着球馆的事儿,还得在前台接待,甚至自己打扫卫生。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她的球馆,她甚至站在马路边发过传单。忙起来的时候,一天都顾不上吃顿饭。日子过得挺辛苦的。
慢慢地,她的球馆越来越好,来学球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每天的训练课都排得满满的。有时候她一个人带队训练,要从早上七点一直带到晚上八九点。学员多了,她虽然开心,但看着那些想来学球却报不上名的孩子们失望的样子,她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于是,她开始扩大规模,很快组建了一个四十多人的教练团队,这个团队里还有国家级的运动员,水平很高。她的事业也从一个球馆,慢慢发展到了今天的8家运动场馆,不仅教乒乓球,还拓展了别的运动项目。而且,她在建这些场馆的时候,特别注意安装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使用。
她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在她心里,运动不光是比赛拿奖,更是大家一起努力、分享快乐、传递爱心的事情。
除了自己的生意,刘旭还一直在做公益。去年她还被请去给女大学生讲自己的经历,她的故事让很多学生挺受感动的,有学生听了就说想成为像她一样的人。
其实在她还没退役的时候,她就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做励志演讲,那时候主要是讲自己的故事,还没教打球。有一次演讲完了,有个学生问她能不能来学校教打乒乓球,她一口就答应了。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她发现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太好。她就自己花钱,买乒乓球台、球拍这些器材,捐给学校。这些都是免费的,不收一分钱,就是想让孩子们能接触到正规专业的训练。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体育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乒乓球这项运动能更普及。为了这个目标,她就走上了公益这条路。
过去十年时间里,她带着她的教练团队,去了有一百多所学校,免费教了三千多节乒乓球课,还做了几百场励志演讲。她自己花在捐赠体育器材上的钱,加起来有三十多万了。她还组织团队定期搞公益比赛,推广乒乓球。
因为自己身体的特殊经历,刘旭特别想帮助那些跟她一样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也能通过体育运动,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路。
她说,希望残疾青少年们不要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她想告诉他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理解这些孩子内心的想法,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可能不太有机会接触外面,参加课外活动也少。所以她想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这些孩子,要接受自己,勇敢地打开心扉,去看看这个美好、充满爱的世界。
刘旭在创业这条路上,也干得很出色,她拿了不少荣誉,像“山东省自主创业标兵”、“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济南好人”等等。在她心里,办体育培训班不光是为了做生意赚钱,更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儿。
她说,体育能教会孩子们很多好的品质,他们将来不一定都要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体育教给他们的那些东西,比如互相帮助、不怕困难、跟人和睦相处等等,这些品质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她还说,接下来她还想带着团队搞自己的品牌比赛,给孩子们更多机会参加活动,让他们能“动起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