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四季青的批发档口里,店员穿着短袖,向顾客推荐羽绒服。这一幕发生在10月中旬,气温高达35.2℃——杭州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中旬首次突破35℃。短袖卖了七个月,秋装无人问津,冬装提前上架却动销艰难。这不再是天气新闻,而是一场气候反常引发的商业地震。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南方尤甚。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气温普遍偏高1~2℃。传统“金九银十”的换季节奏被打乱,服装行业遭遇系统性错配:消费者不买,商家不敢备货,生产端进退失据。这场高温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正在引发深远的商业连锁反应。
气候不再可预测,季节不再分明。2024年暖冬导致羽绒服积压,2025年秋又遇“十月流火”,企业库存压力雪上加霜。武汉有商家反映,去年羽绒服销量仅为往年的两三成,仓库爆满,甚至要租用额外场地存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服装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2%,亏损面扩大至30.67%。高企的库存、下滑的利润,背后是整个行业对“靠天吃饭”模式的集体失灵。
企业开始重构供应链逻辑。武汉、深圳等地的服装厂纷纷转向“小单快反”:先小批量试产,根据市场反馈再追加订单。有企业将单次订单从3000件压到500件,5天内完成设计到出货。这种模式虽非全因高温而起,但暖冬无疑加速了它的普及。它不再是应对天气的权宜之计,而是行业在气候不确定性下的生存本能。
更深层的变化在消费端。消费者不再按日历换季,而是“看温度穿衣”。跨季服饰成为主流,Onward公司“通年款”已占其女装系列的40%;轻薄可叠穿的无袖大衣、速干面料需求激增。优衣库推广的“Pufftech”轻量保暖服,正是为应对室内外温差而生。总务省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围巾、手套购买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45%和3%。季节性商品正在被功能性、场景化产品取代。
气候的紊乱,终将重塑商业的规则。当“换季”不再是一个固定时间点,企业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生存。未来的赢家,不是押注天气的赌徒,而是能快速响应、柔性生产、理解真实需求的智者。衣服不再只为御寒,而是为生活本身服务——这或许才是这场高温留给商业世界最深刻的启示。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