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澳门某校的艺术教室中传来了柔和的舞蹈讲解声。刘岩坐在轮椅上,指尖轻点桌面,细心地为身边的学生示范:“就算只用手臂,也要让动作表达感情,就像说话时带着语气一样。”
有个学生胆怯地问:“坐着怎么跳得好看呢?”她笑着转动轮椅,手臂随着节奏轻轻挥动:“你看,轮椅也是‘舞台’的一部分呀,我们和它一同舞动,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美。”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她身上,身旁的学生从好奇变成了满满的向往,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她和舞蹈相伴半生的故事。
刘岩和舞蹈的缘分,是从她9岁那年开始的。当时,她刚从美术班转到本地舞团试学,一次站在练功房里,看着学姐们轻松旋转的身影,她偷偷攥紧衣角,脸上泛起了红晕。而她自己还连基本的压腿都做不好,疼得眼泪几乎要掉出来。晚上回到家,她站在镜子前不断练习,直到小腿发僵。妈妈劝她休息一会儿,她却摇头说:“我想跳得和学姐一样好。”这股坚韧,后来成了她追逐梦想的底蕴。
12岁那年,她因为一次失误在区级比赛中败了阵,偷偷躲在幕后哭了很久,但第二天一大早还是按时出现在练功房,把出错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练了几十次。到了18岁,她顺利考上了专业舞蹈院校,为了追上同学们的节奏,她每天多练两个小时,连周末都泡在练功房,鞋底被磨破了好几双,终于从“赶不上”变成了老师嘴里“最有灵气的学生”。
20岁那年,刘岩第一次在全国舞蹈大赛中摘得金牌。站在领奖台上,她握奖杯的手还在打颤,但心里的念头都是练功房里那些深夜的灯光,为了比赛,她曾因为过度练习把膝盖弄得青一块紫一块,还偷偷藏着不告诉老师继续跳;比赛前一天发烧到38度,她披着厚外套在后台汗流浃背,还是笑得阳光灿烂。
也就是从那会儿起,她的名字开始在舞蹈圈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24岁那年,她接到春晚的邀请,和两位资深舞者一起合作一支古典舞。为了把效果搞得完美,她提前一个月住在剧组里,每天和搭档反复琢磨细节到深夜,哪怕一个抬手的角度或者转身的节奏,都反复练习几十次。春晚当天的直播,当灯光聚焦在她身上时,她旋转、跳跃,那动作就像流水般顺畅,后台的工作人员不由得低声感叹:“这姑娘,眼里真有光。”
没人能料到,正当她最闪耀的时刻,命运突然按下了“暂停键”。在一次关键的排练里,她要完成一个从高台跃下的动作——这个招数她已经练了上百遍,熟得就像闭着眼都能找到落点似的。可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了:那天,高台的辅助设备出了点差错,她落地的瞬间失了重心,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现场一片慌乱,她只觉得下半身一下子失去了感觉,想站起来,可偏偏动不了。送到医院后,医生一句话像浇了盆冷水:“神经高位损伤,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了。”躺在病床上,她望着天花板,脑海里满是练功房的回忆——那些旋转的训练、领奖的那一刻、学生们羡慕的目光,突然都变得如此遥远,还触不可及。她偷偷掉了不少眼泪,甚至不敢看自己以前跳舞的视频,怕触动心底最脆弱的那根弦。
变化就从家人递过来的一面小镜子开始的。那天,妈妈把镜子摆到她眼前:“你看,即使坐着,你的手臂还能动,还能跳舞。”她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慢悠悠地抬起手臂,试着做个最简单的托举动作,指尖轻轻划过空气的那一刻,突然就回忆起小时候第一次跳舞时那份激动的心情。
从那天开始,她踏上了一段漫长的康复之路:每天清早,家人帮忙活动她的下肢,她自己则练习手臂的力量,即使练到胳膊酸麻,也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到了下午,她对着镜子琢磨动作,把以前站着跳的舞步,改成适合轮椅的姿势。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上几天,比如怎么让轮椅转得跟音乐节奏契合,或者用手臂的幅度弥补下肢的不能动。
有一次,为了编出一段30秒左右的轮椅舞,她反复琢磨了十几天,累得靠在轮椅上都能睡着。直到最后,她终于调整完毕,那天对着镜子一笑,眼眶都湿润了:“没想到,我还能和舞蹈再聚在一起。”
2009年,刘岩携着自己创作的轮椅舞蹈走上了舞台。随着聚光灯的照射,她坐在轮椅上,手臂随着音乐高举又放下,轮椅慢慢旋转,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对舞蹈的热爱和坚持。
台下的掌声逐渐变得响亮,有人忍不住流泪,有人用力拍掌。演出完毕后,一个观众走过来对她说:“我也是坐着的,不过今天我才知道,我们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句话一下子让她明白:自己的舞蹈,不光是为了实现梦想,还能给别人带去希望和力量。
从那以后,她逐渐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让更多人接触舞蹈”这件事上。回到母校任教时,她特意为有肢体障碍的学生设计课程,告诉他们“舞蹈可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去特殊学校交流时,她会带着孩子们玩一些简单的舞蹈游戏,看着他们笑着挥动小手,她总说:“这比拿奖还让我高兴。”
这些年来,刘岩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现场。她参与了“轮椅舞蹈公益课堂”项目,走遍了全国十几个城市,为残疾儿童和成人残障人士开设课程。在河南的一所特殊学校里,有个叫小宇的男孩,由于下肢残疾,一直很自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刘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躲在妈妈背后,低着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可当刘岩带着他一起做“手臂小舞蹈”,还夸他“你看,你的手挥起来特别漂亮”,小宇的头慢慢抬了起来。从那以后,小宇不但敢在课堂上主动展示动作,还会帮别人纠正姿势。
小宇的妈妈特意联系刘岩,说:“孩子现在愿意笑了,还说以后要像您一样,教更多人跳舞。”这样的故事,在刘岩的公益道路上还有不少——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在“帮忙”,反而常说:“都是这些孩子和伙伴们,让我更清楚舞蹈的意义可以更广。”
除了做公益,刘岩还一直在钻研舞蹈专业的深层次内容。她专注于轮椅舞蹈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写了不少关于特殊舞蹈教育的文章;还协助策划了“无障碍舞蹈展”,让更多轮椅舞者能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2023年,凭着在特殊艺术领域的坚持,刘岩获得了“塔拉奖”。领奖时,她依然谦虚地说:“这份荣誉不只是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所有坚持热爱的朋友们。”人民网曾报道过她的事迹,说她“让舞蹈变得更温暖”,她只是笑着回应:“我只是想让热爱继续下去而已。”
如今的刘岩,依然会在清晨练习轮椅舞蹈,午后要么备课,要么整理公益项目的资料。有时候有人问她:“会不会觉得遗憾?”她总是摇头笑着说:“以前觉得站着跳舞才算完美,现在才明白,热爱从来没有固定的模样。坐着跳、教别人跳,帮助更多人找到热爱的方向,也是一种真正的圆满。”偶尔,她会收到以前学生的消息,有人成了舞蹈老师,有人加入了公益团队。每次看到这些,她都会把消息收藏起来,就像珍藏宝贝一样。
看着刘岩的故事,咱们常会想到一句话:“真心热爱的事,从不会被困境打倒,只会换个角度继续成长。”她没有因为不能站起来就放弃舞蹈,反而让舞蹈增添了别样的温度;她没有把自己困在过去的遗憾里,反而用自己的经历,为更多人送去希望。或许,这才是她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曾经站在舞台中央的光芒,而是跌落谷底后,依然带着热情和温暖,慢慢爬起来,还不忘拉着别人一起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时候?明明觉得“挺不住了”,可是因为心里那份热爱或者一个念头,又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让我们在彼此的坚持中找到更多动力。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