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能源探索的漫漫长路中,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视为 “终极能源”。简单来说,可控核聚变的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利用氢同位素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优势十分显著:燃料来源极为丰富,据测算,1 升海水所含的核聚变燃料,其能量相当于 300 升石油;而且,它几乎零碳排放,不会给环境带来负担。正因如此,可控核聚变被誉为 “能源圣杯“。
“中国环流三号” 装置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 “双亿度” 参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正式迈入燃烧实验阶段。
迈向可控核聚变的坚实步伐
在温度方面,2025 年 3 月,“中国环流三号” 成功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均破亿度,综合参数达到国际前列水平。在运行时长上,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同样表现出色,曾创下 1 亿摄氏度运行 1066 秒的世界纪录,这一成绩验证了长时间稳态运行的可行性,让我们对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持续反应充满信心。
在超导磁体系统领域,合肥科学岛建成了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实现了材料与设备 100% 国产化,为聚变堆核心部件的研发筑牢了根基。而 “赤霄” 装置作为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可模拟极端粒子流冲击,这对于筛选耐高温、抗辐射的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解决了聚变堆材料难题。
横亘在实验室与工程化之间的鸿沟
(一)能量增益难题
尽管科研团队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前实验仍处于 “能量输入≈输出” 阶段,尚未实现净能量增益(Q>1)。中核集团总设计师钟武律指出,要突破这一瓶颈,需从提升磁场强度和优化加热技术两方面发力。只有实现净能量增益,可控核聚变才能从理论走向实用,真正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材料耐受性极限
聚变堆内部的环境极其恶劣,需承受上亿度高温与强粒子流的双重冲击,现有材料的寿命难以满足要求。为此,“赤霄” 装置正加速测试钨铜合金等新型材料,目标是将材料寿命提升至 10 年以上。只有解决材料耐受性问题,聚变堆才能稳定运行,为可控核聚变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
(三)系统集成复杂度
聚变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协调超导磁体、真空室、冷却系统等数万个部件,其工程难度远超实验装置。虽然我国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 已通过验收,但要实现工程化应用,仍需经过大量的验证和优化工作。
产业化进程
在材料与设备方面,安泰科技、合锻智能等企业已实现钨铜偏滤器、真空室扇区等核心部件的量产,并获得了亿元级订单。在超导技术领域,西部超导、上海超导等企业突破了高温超导带材技术,为提升聚变堆磁场强度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成果表明,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为商业化应用奠定了产业基础。
在资本层面,国资央企加速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中油资本斥资 29 亿元参股聚变新能,上海成立未来聚变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超 10 亿元。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可控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并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转化。资本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为可控核聚变的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技术突破与挑战并存
从 “追赶者” 到 “领跑者”,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实现了很大突破。EAST、“中国环流三号” 等装置的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产化率超 96%。在超导磁体、高温材料等关键领域,我国实现了技术突围,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在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科学界普遍认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需遵循 “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 三步走战略。中国核学会专家刘永指出,预计 2050 年前后,我国有望建成商用电站。然而,部分企业也在进行激进尝试,能量奇点等公司计划在 2030 年代实现发电。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需警惕技术冒进风险,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征程,虽然我国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不过,随着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可控核聚变这一 “终极能源” 终将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对科学的敬畏之心,稳步推进技术研发,又要积极探索产业化路径,让可控核聚变早日惠及全球。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