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35 岁到 79 岁:解码中国人寿命跃升背后的健康密码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2024 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9 岁,较 2023 年提升 0.4 岁,在 53 个中高收入国家中位居第四,提前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这条持续上扬的 "长寿曲线",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从疫病肆虐到健康护航:历史性跨越的三大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仅有 35 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 200‰,孕产妇死亡率达 1500/10 万。经过 75 年不懈努力,我国成功构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婴儿死亡率降至 4.5‰,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 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 15.1/10 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 2012 年的 74.83 岁跃升至 2023 年的 78.6 岁,相当于每天多活 5 小时。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关键支撑。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网络,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成功消灭脊髓灰质炎,5 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从 10% 降至 1% 以下。慢阻肺病等慢性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妇女 "两癌" 筛查、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惠及亿万家庭。
二、质量并重的 "长寿时代":从生存到生活的升级挑战
人均预期寿命突破 79 岁,标志着我国进入 "长寿时代"。但长寿红利的释放需要系统性应对: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超 3.1 亿,慢性病患者超过 3 亿,带病生存成为常态。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预期寿命突破 80 岁,与欠发达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显示健康公平性显著提升。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正在重塑卫生服务模式。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动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国产 CT、ECMO 等高端医疗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 2009 年人均 15 元增至 2024 年的 94 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覆盖 1.4 亿患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 2018 年的 17% 提升至 29.7%,主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三、全球坐标中的中国答卷: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样板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当多数高收入国家年增速仅 0.1-0.2 岁时,我国 2024 年实现 0.4 岁的跃升。在 G20 国家中,我国排名第十,超过日本、韩国等传统长寿国家的增速。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国用较短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健康跨越,为全球减贫与健康事业提供了重要经验。"
这种跨越背后,是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从 "以治病为中心" 转向 "以健康为中心",我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降低疾病风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强化。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率先控制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作出重要贡献。站在 79 岁的新起点,中国人的健康愿景正在升级。从 "老有所养" 到 "老有善养",从 "病有所医" 到 "病有良医",需要构建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随着 "健康中国 2030" 目标的推进,预计到 2035 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 81.3 岁。这条不断延伸的 "长寿曲线",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更是亿万人民获得感的生动写照。当每个生命都能享有更有质量的长寿,这正是健康中国最温暖的底色。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