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热点)-河南暴雨泡烂秋收:00后徒手掰玉米,烘干机排队3天起

 2025-10-10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十一黄金周,当全国多数人在景区排队时,河南的玉米地里,00后研究生小时正穿着胶鞋趟水掰玉米。连续半个月的阴雨,让收割机陷在稀泥里动弹不得,5口人徒手抢收的玉米,背到路边就要花3小时。与此同时,杞县的烘干中心外,排队的拖拉机已经排到3公里外,烘干机24小时没停过,负责人刘先生的嗓子哑了——每天15

十一黄金周,当全国多数人在景区排队时,河南的玉米地里,00后研究生小时正穿着胶鞋趟水掰玉米。连续半个月的阴雨,让收割机陷在稀泥里动弹不得,5口人徒手抢收的玉米,背到路边就要花3小时。与此同时,杞县的烘干中心外,排队的拖拉机已经排到3公里外,烘干机24小时没停过,负责人刘先生的嗓子哑了——每天150吨的烘干量,还是赶不上玉米霉变的速度。截至10月3日,河南秋粮已收51.3%,但剩下的48.7%,正泡在雨里等救命。

一、从实验室到玉米地:00后大学生的“紧急召回”

“爸妈一个电话,我直接买了最早的高铁票。”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小时的“十一假期”,在河南开封杞县的玉米地里开始。往年这时,他家6亩玉米早被收割机收完,今年却成了“全家总动员”:父母、爷爷奶奶加上他,5口人穿着胶鞋、旧衣服,深一脚浅一脚踩进田里。

“水到小腿肚,泥能没过脚踝。”小时蹲下身剥玉米时,稀泥会顺着裤腿往上爬,站起来时胶鞋常被粘在地里,得使蛮力才能拔出。周边地块更糟:有的积水到大腿根,农民用铁皮板当“担架”,把玉米装上去,再用绳子拴着拖拉机拽到路边。“网上说‘铁皮运粮法’管用,我们也学着试,一天能多运两袋。”

比采收更难的是运输。往年农用车能直接开到地头,今年田间路被泡成“烂泥塘”,车轮一沾地就陷进去。小时和家人只能把玉米装进化肥袋,一袋袋背到200米外的公路边。“湿玉米沉得很,一袋至少80斤,我爸今年58岁,背两趟就喘得直不起腰。”

河南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全省玉米已收3089万亩,但未收的仍有近千万亩。而持续阴雨让未收玉米面临“双重风险”:一方面,玉米棒在地里发霉发芽;另一方面,即便抢收回来,没及时烘干的玉米每斤只能卖6毛,比往年跌了近4成。

二、烘干机轰鸣:农民最后的“救命稻草”

“现在烘干中心24小时不停,机器都快转冒烟了。”杞县粮食烘干中心负责人刘先生的电话里,背景音是持续的机器轰鸣。他的烘干塔一次能处理30吨玉米,从9月中旬下雨开始,就没停过工。“最多时一天烘150吨,排队的车能从门口排到国道上,有的农户凌晨3点就来排队,等两天才能轮上。”

烘干费也跟着涨了。往年每斤收3分钱,今年涨到5分,即便如此,农户们还是抢着送粮。“湿玉米放不起啊!常温下最多存3天,过了就发霉,到时候一文不值。”刘先生说,有农户为了插队,主动提出“加钱”,但他只能按顺序来,“都是乡里乡亲,谁的粮食都金贵”。

为缓解烘干压力,河南省农机部门紧急调度资源:公布2900个烘干中心(点)和4959台烘干机位置,协调跨县调度设备。“前几天周口有农户反映烘干紧张,我们当天就联系了隔壁县的烘干中心,调了3台移动烘干机过去。”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朱自欣说,目前全省烘干机日处理能力超20万吨,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得抢时间,晚一天就多一分霉变风险”。

周口农户李先生算了笔账:他家5亩玉米收了4000斤湿粮,烘干费花了200元,烘干后能卖1.1元/斤,“虽然比往年少赚3000多,但至少粮食没烂在手里”。

三、天灾里的提醒:农业抗灾短板待补

这场秋雨撕开的,不仅是玉米地的积水,更是农业抗灾能力的“短板”。

在小时的村里,多数农田的排水系统还是“土沟”,遇到连阴雨就“失灵”。“我们村地势低,以前觉得排水够用,这次下了半个月雨,沟里的水根本排不出去。”小时说,如果田里有硬化排水渠,积水至少能少一半。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也凸显出来。河南多数农户是“一户几亩地”的小规模种植,抗风险能力弱。“大户有烘干机、履带收割机,小户只能靠人工。”刘先生见过不少小农户,一家就几亩地,不值得单独租烘干机,只能眼睁睁看着玉米发霉。

但也有让人看到希望的细节:政府公布的烘干点里,既有国营粮站,也有民营企业;小时村里有人用“铁皮板+拖拉机”运粮,有人用风扇在大棚里吹玉米;刘先生的烘干中心接入了“河南三农”的调度系统,能实时接收农户需求。这些零散的努力,正汇成抗灾的“合力”。

四、枪手之后:农业现代化的“必答题”

10月3日下午,河南部分地区终于放晴。小时和家人抓紧时间抢收,“今天多掰一亩,明天就少一分风险”。而刘先生的烘干中心里,排队的车辆少了些,“至少雨停了,农户能先把玉米摊在院子里晾晾”。

这场秋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农民的坚韧——趟水抢收时的咬牙坚持,烘干排队时的耐心等待;也照见了农业现代化的“必答题”:如何让小农经济扛住天灾?如何让烘干机、履带收割机等“抗灾设备”走进更多农村?如何让排水系统不再“看天吃饭”?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烘干率已从2012年的10%提升到2024年的45%,但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仍有近半数农户依赖自然晾晒。而这次抢收中,有烘干机的农户损失减少60%,没烘干机的则面临“卖难”。

“每一次天灾都是提醒。”刘先生望着烘干塔排出的热气说,“农业的现代化,不只是收割机取代镰刀,更是烘干机、排水渠、气象预警这些‘抗灾拼图’的完整。”

此刻,河南的玉米地里,抢收还在继续;烘干中心的机器,依旧轰鸣。这些声音里,藏着农民对粮食的敬畏,也藏着农业抗灾能力升级的迫切。毕竟,每一粒玉米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和一个国家的饭碗。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589494.html

管理员

  • 内容58955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566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5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