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河南玉米抢收背景◇ 降雨影响与全家动员
近期,河南地区持续降雨,导致玉米收成受阻。由于雨天影响了机器的使用,全家人都投入到抢收的行列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人员,都纷纷穿上胶鞋,踏入泥泞中掰玉米。此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返回,视频中的他们,拎着玉米,身上沾满泥土,与家人共同抢收,有说有笑,也有人因劳累而坐在田埂上休息。这样的场景,想必许多上班族和老年人都能感同身受。在这种时刻,我们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首先确保粮食的安全。◇ 大学生返乡助收
当大学生们得知家乡的困境后,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学业和工作的机会,选择立即回家帮忙。有的刚结束考试,有的还在打工,但他们为了家人的期待和粮食的安全,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其中有一位读研究生的姑娘,看到家里五口人在地里辛勤劳作,她毅然决然地换上旧衣服,加入到抢收的行列中,连续干了三天才使家里得以完成抢收。许多网友评论道,“儿女回家帮忙,才是家的温暖”。◇ 人机结合与邻里互助
泥地里掰玉米,远比机器操作要困难得多,一天下来,双手都会肿胀不堪。掰下的玉米需要装入桶中,再扛到路旁,而有些田地距离道路较远,来回奔波,让人气喘吁吁。时间紧迫,玉米长时间泡在水中会腐烂,一年的庄稼可能因此付诸东流。这几天,大家都在抢收,谁家的人多,抢收的速度就快。许多家庭都期盼着孩子们能回家帮忙,甚至请来邻居和亲戚一起劳作。有人戏言,这才是真正的“靠天吃饭”,确实毫不夸张。“机器再好,遇到连续降雨也束手无策,只能靠自己下地劳作。”
近年来,河南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原本一天能收割几十亩的机器,在大雨后却因田地泥泞而无法使用。农民们只能团结一致,不分老幼,齐心下地劳作。有人开车去购买烘干机,若买不到昂贵的设备,就选择租赁。有的家庭因玉米无法运出,只能将其晾在路旁,每天盯着天气变化,心里充满担忧。这种忙碌与艰辛,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深切体会。钱财虽重要,但粮食的损失才是真正的痛心之处。
“产量虽有提升,但遭遇极端天气,收入仍难免缩减。”
02抢收中的挑战与思考◇ 极端天气与技术困境
玉米在水中浸泡后,只能按湿玉米的价格出售,每斤仅得六毛钱。一年的辛勤耕耘,换回的只是微薄的收入。更需耗费资金进行烘干处理,每斤额外增加五分钱成本。最终,部分农户一年的净收益仅有几千元。家中长辈多寄望于子女,期望他们通过读书寻求其他出路,不愿他们一生困于农田。然而,当玉米受损时,他们仍需召回子女,内心的矛盾与无奈难以言表。◇ 农村年轻人的未来
有些旁观者目睹大学生和志愿者们抢收的场景,深感触动。他们评论道,如今大家团结一心,“家人归来,村民携手,邻里间相互援助,这才是中国农村的真谛。” 今年的抢收工作,虽然大家都说充满了温暖,但谁都明白,大多数年轻人未来可能不会再投身于农田。父母们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们既希望孩子能回家帮忙,又盼望着他们能有更好的出路,最好能摆脱农田的束缚。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走出农田,寻找其他出路,这无疑是农村人的共同心结。”如今,许多村庄都面临着年轻人流失的问题,只剩下老人们在苦苦支撑。尽管农业已经逐渐依赖现代机械,但在面对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时,人们仍然需要依靠人力。有网友留言说,尽管科技在进步,但农村的生活依然充满了艰辛。老人们通常不会希望孩子回来务农,但在真正收粮的时候,他们又会呼唤孩子回家帮忙,因为粮食对他们来说,就是家的根。
在这次河南的抢收工作中,除了家庭成员的参与,还有许多志愿者的身影。有的村庄组织了互助队,由三五个人组成小组进行抢收。甚至一些学校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齐心协力地搬运、晾晒,尽可能地抢救粮食。有人说,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才是农村最宝贵的力量。
河南的玉米抢收,让无数农民倾注了一整年的心血面临严峻考验。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他们不得不肩挑手扛,甚至不惜冒雨抢收。然而,正是这种困境,更彰显了农民们的坚韧与毅力。他们深知,玉米的收成关乎一家的生计,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全力以赴。
尽管现代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力仍然不可或缺。这也正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科技在进步,但人的力量和情感却始终无法替代。在这场抢收大战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们的艰辛与付出,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土地的深情厚谊。他们期望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丰收,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机械化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这份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共同努力,让农村生活更加美好。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