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125克的蛋黄红莲月饼标价27元,相当于每克0.22元,这个价格让好利来在中秋前夕站上风口浪尖。有网友晒出配料表中碳酸氢钠等成分质疑"用料更好"的说法,也有消费者认为明码标价无可厚非。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升级浪潮与传统节日食品认知的激烈碰撞。
去年夏天的"雪糕刺客"记忆犹新,如今好利来月饼以单块27元的价格触发相似争议。社交媒体上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用料讲究就该贵",反对者则指出其包装朴素且含食品添加剂。这种分歧本质是价格与价值的认知错位——当传统节令食品脱离10-15元/块的常规区间,消费者会本能地用更苛刻的标准衡量其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好利来客服强调该产品"克重更重",但实际125克的规格仅比常规月饼(100克左右)多出约25%,价格却高出80-100%。这种性价比的模糊地带,正是争议发酵的温床。
好利来的价格体系藏着精明的商业逻辑。其369元12枚的礼盒折合单枚30.75元,散装27元的定价实际是礼盒价格的"打折促销"。这种锚定效应让消费者产生"省了3.75元"的错觉,却忽略了整体高价的事实。
门店布局强化了这一定位策略。全国80%好利来门店位于核心商圈,高租金必然转嫁到产品定价。店员解释"用料更好"时列举的小麦粉、咸鸭蛋等基础原料,与消费者期待的"珍稀食材"存在落差,这种预期管理失误放大了价格敏感度。
从行为经济学看,月饼作为传统食品的心理价位锚点本就不高。当品牌方试图将其重新定义为"轻奢烘焙品"时,必然遭遇认知惯性阻力。这解释了为何明码标价仍引发争议——人们愤怒的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传统符号被重新定价的权力博弈。
配料表中的碳酸氢钠等添加剂与门店"无添加"说辞的矛盾,触发了消费者对公平感知的警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产品宣称与实际呈现存在差距时,即便微小差异也会导致信任崩塌,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时代会被指数级放大。
购买群体的分化同样值得关注。实地观察显示,35岁左右年轻宝妈构成散装月饼主力,她们愿意为创新口味支付溢价;而礼盒购买者更看重送礼体面度。这种分化印证了消费升级不是整体演进,而是在不同场景、人群中的碎片化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争议与花西子79元眉笔事件存在情绪传导共性。当"刺客"成为社交货币,个体不满会快速汇聚成集体性质疑,这是品牌在高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传播风险。
计算克重单价是最直接的判断方式。好利来0.22元/克的单价较市场0.1-0.15元/克平均水平高出47-120%,消费者可据此评估溢价是否合理。对于送礼需求,建议关注馅料类型(如莲蓉含量>50%为佳)而非单纯品牌溢价。
警惕"节日限定"的心理暗示。月饼作为季节性商品,其定价往往包含30-50%的季节性加成。有条件的消费者可错峰购买,或选择非月饼类伴手礼实现替代消费。
配料表阅读能力正成为现代消费必修课。碳酸氢钠(膨松剂)、磷酸二氢钙(酸度调节剂)等常见添加剂虽在安全范围内,但与"纯天然"宣传存在认知偏差,建议消费者建立更理性的原料预期。
这场争议本质是品牌溢价权与消费者定价权的博弈。好利来用商圈选址、原料宣称构建轻奢形象,而消费者用传统月饼认知解构这种溢价。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建立更透明的品质标准——比如公开原料采购价占比、工艺成本明细等,让价格真正成为价值的量尺。
当27元的月饼和3元的馒头共用相同的小麦粉原料时,消费者有权追问溢价的实际构成。在消费分级时代,有人愿意为品牌故事买单无可厚非,但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能力,才是应对所有"刺客"的终极武器。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