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这一辈子,变幻无常,大小的变数都难料。
刚到九月,三位明星就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一位才35岁,真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的人生,有人在镜头前光彩照人,有的在网络上带来欢笑,还有一些在学术殿堂里沉淀出深刻的思想。
可是在这些公众标签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苦难、坚持和尊严?
说到黎宣,很多人脑海里都会马上浮现出那个温和又坚强的妈妈模样。
不管是在《大侠霍元甲》里,还是在长篇剧集《真情》中,她饰演的“奶奶”总是带着一种令人感到安心的温暖,就像我们家那位亲切的长辈一样。
不过,这也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罢了。这位被大家亲切叫作“国民奶奶”的演员,真正精彩的地方,藏在一个令人震惊的纪录里:她从事演艺行业超过六十年,从未因为个人私事请过一天假。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敬业”范畴,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近乎苦行僧般的职业纪律了。
如此令人震惊的自律,来自于一种深深的熏陶。
黎宣出生于一家纯正的电影世家,父亲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母亲林楚楚也曾是位演员。
她从小就在片场跑来跑去,看着电影从无声变有声,从胶片时代走到数字时代。
对她来说,演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像是一份天赋注定的责任。她的一生,几乎和整个华语影视的变迁紧紧相伴。
这段长久的陪伴,逐渐变成了融入骨髓的自我约束。她凭借一生的努力,无声地展示着,作为演员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这份坚持,圈里的人最是心知肚明。
在2006年的时候,TVB把万千星辉演艺大奖颁给了她,到了2023年,香港演艺人协会又把“杰出演艺大奖”交到她手里。
那次,余安安亲自跑到她家里把奖颁给她,这细节就很能说明对她一生辛苦努力的最高认可和尊重。
到了晚年,她基本不怎么外出,生活过得挺低调。又一次有人拍到她拄着拐杖去看病,虽然岁数大了,但精神状态似乎还挺不错的。
8月31日,这位93岁的老人平静地在家里离开了人世。前艺人杜兆津在朋友圈里发文,祝她黎宣老师一路走好。
回顾一生,除了那些经典的角色,她更带给这个浮躁的时代一种逐渐变得难得的匠人精神。
在短视频圈里,徐福海算得上个小有名气的“山东巨人”,最让人熟悉的标签大概就是那句有点夸张的话:“一顿能吃15个馒头”。
视频中的他,总是挂着一副憨实的笑容,这份乐观也影响了不少网友。
不过说到底,这个笑脸背后,隐藏着他和剧烈的身体痛苦折磨了二十多年的惨烈抗争。他的乐观,也不全是天生的,而是在绝望中,为了撑起最后一丝尊严,硬挺出来的一场顽强“争辩”。
所有的起点,大概可以追溯到他14岁那年。那会儿,他的身体突然没有预兆地疯狂发育,一年时间里就长了20厘米。
随着身高的增长,带来的可不是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而是巨人症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栓性静脉炎。
这种病搞得他腿都烂得不成样子,大家也都叫“老烂腿”吧,每迈一步都折磨得他疼得受不了。结果,他的篮球梦,还没开始就碎了,真是令人唏嘘。
2020年,齐鲁公益联合医院帮了他们一把,免费给他治疗。出院的时候,医院还专门为他定制了大号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体现了人情味。
这点点温情,没能彻底解决他的棘手病症。病情反反复复,等到晚期时,他的双脚几乎完全溃败,剧烈的痛苦让他连吃饭都变得异常困难。
视频里那个一顿能吃15个馒头的巨人,放到现实中,连正常吞咽都觉得是个奢望了。
他的笑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出的一种决定。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对生命的向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令人唏嘘的是,这场辩论直到他离开之后,还在继续发酵。8月31日深夜,最先公布他去世消息的“世界第一巨人”张俊才,不得不亲自给他家人打电话确认,只为澄清网络上关于他身高的那些谣言。
大家都在热议他传说中的2.43米身高,但实际上核查后发现,他的真实身高仅有2.25米。这种把身体当成猎奇对象的关注,正反映出他一生中的苦楚和无奈。
他用积极的态度打动了许多人,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罕见病群体的难处。不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随着关注度的减退,我们又能为这个群体带来些什么实在的帮助呢?
岛子,本名王敏,既是诗歌、艺术史和教育方面的学者,也在这几个领域里混得挺不错。他曾在川美担过教,后来到清华美院任教,算是个受人敬重的艺术评论家和诗人。
讣告里说,他的走了,被看作是“中国美术界和批评界的一个沉重打击”。
不过,岛子留给世界的最难忘的印象,可能并不是那些高达身躯的作品,而是在临终之际,他写下的那封公开信。
那封信,是他用生命去实践尊严的最后一刻,也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深层次的人格魅力。
到了八月底,一封紧急的求助信在网上传开,是从哪个岛上发来的。他因为白血病引起多脏器衰竭,不得不被送进ICU抢救,急缺AB型血。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他的求助方式却让人有些意外。
信里,他没有不停求助,也没有发牢骚,而是抛出个“交易”——愿意用自己那套版画作品,作为对献血的朋友的一点回报。
这动作背后,是他一生追求的学术信念的最终体现。他觉得,艺术和生命一样宝贵,帮助别人和心存感激也应该是平等对待的事。
这可不是客套话,而是在告诉全世界:就算身陷困境,他依旧尊重别人的努力,也看重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价值。
他的学术研究里,曾经深入分析中国水墨艺术里的道家思想,把“水”看作代表生命之道的一个元素。
在生命的尽头,他用行动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学者气质。学问不仅带来深刻的理解,还能塑造面对危难时从容不迫、坚持尊严的坚韧品格。
不管是声望、点击率还是财产,死神一来,之前所有的积累都变得一文不值,归于零。
这场生命的战局,规则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不管你出场多么闪耀,无论你扮演的角色多么了不起,最后走到终点,结果大多都一样。
可能啊,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拼命攒那一种特别的资本,而是在这条注定要沉没的船上,怎么优雅地享受最后的风光。
你会倾向于过那种尽情狂放但时间短暂的生活,还是愿意选择长久生存却郁闷不堪、无法施展的日子呢?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