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变幻莫测,大小事都难以预料。
这九月刚刚开启,就有三位明星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一位只有35岁,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的人生,有的在镜头前光彩照人,有的在网络上带来欢笑,有的在学术殿堂展现深刻见解。
不过,这些公众给他们贴上的标签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鲜少人知的努力、坚持和尊严呢?
说到黎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温和中带着坚韧不拔的母亲模样。
不管是在《大侠霍元甲》里,还是在长篇剧集《真情》中,她扮演的“奶奶”总是带着一种让人觉得暖心的感觉,就像我们家里的那位慈爱的长辈一样。
不过,这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而已。这位被观众亲昵叫作“国民奶奶”的演员,真正展现出来的生命厚度,藏在一个令人震惊的纪录里:从业超过六十年,她从未因为个人私事请过一天假。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敬业”范畴,简直可以用近乎苦行僧般的职业纪律来形容。
这种令人震撼的自我约束,来自于一种深刻的熏陶和影响。
黎宣出生于一个真正的电影世家,父亲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母亲林楚楚也是一名演员。
她从小就在片场打滚,见证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再到胶片逐渐被数字技术取代的过程。
对她来说,演戏可不是单纯的职业,而像是一种天赋般的使命感。她的人生轨迹,几乎和整个华语影视的变迁历程一同前进。
这段漫长的陪伴,深深地融入到她骨子里,变成了一种天然的自我约束。她用一辈子的努力,无声无息地展示着,作为一名演员,真正应尽的职责到底是什么。
这份坚持,业内的人最能体会得到。
2006年,TVB把万千星辉演艺大奖送到了她手里。到了2023年,香港演艺人协会还把“杰出演艺大奖”颁给了她。
那次,是余安安亲自跑过去颁奖,这个细节,简直就是对她一生“不辞辛苦”的最高认可。
到了晚年,她基本上都在家里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生活过得非常低调。2019年,有人拍到她拄着拐杖去看病,不过精神状态看起来还挺不错的。
8月31日,这位93岁的老人平静离开了人世。他的好友、前艺人杜兆津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祝师母黎宣一路顺风。”
回顾一生,她留下的不仅仅是几个经典的角色,更是一种在这个浮躁社会里,变得越来越难得的工匠精神。
在短视频圈子里,徐福海算得上是个比较有名的“山东巨人”了。他最大家熟悉的标签就是那个稍微有点夸张的说法:“一顿饭能吃15个馒头”!
视频里的他,总是挂着那份憨厚的笑容,配合他的乐观态度,已经影响了不少网友的心情。
可这笑容背后,其实是一段长达二十多年的激烈抗争,面对极端的身体痛苦。好心态并不是天生的,更多是一种在绝望中奋力挣扎,为了保持最后一点尊严而进行的坚韧“辩解”。
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他14岁那年。那时候,他的身体突然毫无预兆地猛然长大,一年之内就长高了20厘米。
随着身高的不断增加,他的梦想并非成为篮球运动员,而是面对巨人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栓性静脉炎。
这种疾病让他的腿严重溃烂,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老烂腿”,每走一步都痛得直冒汗。他的篮球梦想,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碎了。
在2020年,齐鲁公益联合医院曾经帮了他一把,免费帮他治病。出院的时候,医院还专门为他准备了大号的衣服和生活必需品,真是贴心又暖心。
那短暂的关怀并没能彻底解决他的顽固病症,病情不断反复,加重到最后阶段,他的双脚几乎戕灭,剧烈的疼痛让他连吃饭都变得异常困难。
那个视频中能一顿吃掉15个馒头的巨人,在现实生活里,连咽下去都变得“奢侈”了。
他的笑容,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做出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背后,是对生命的追求,也是一种静悄悄的反抗。
让人感慨的是,这场辩论甚至在他去世之后还在持续。8月31日深夜,最先公布他去世消息的“世界第一巨人”张俊才,不得不亲自打电话给他家人核实一番,只为澄清网络上关于他身高的谣言。
人们热议的话题主要是他那传说中的2.43米身高,然而核实后发现,实际上他只有2.25米。对他身体的这种猎奇式关注,恰恰反映出他一生中难以摆脱的痛苦缩影。
他用积极的态度打动了许多人,也让大家开始关注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难题。不过,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当流量逐渐减少时,我们真的能为这个群体带来真正的帮助和实在的支持吗?
岛子,本名王敏,是个涉足诗歌、艺术史和教育多方面的学者,曾在川美担任教师,之后又在清华美院工作,广受尊敬的艺术评论家和诗人。
讣告里说,他的走了,被看成是“中国美术界和批评界的一个大损失”。
不过,岛子留给世界最难忘的记忆,或许并不是那些身影长大的作品,而是在生命的尽头,他写下的那封公开信。
那封信,可以说是他用生命践行尊严的最后一课,折射出一个知识分子最本质的人格魅力。
到了八月底,一封来自岛上的紧急求助信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信里说,他因为白血病引发多器官衰竭,被紧急送进了ICU抢救,急需AB型血。就在这生死关头,他的求助方式却出乎意料,让人看了直皱眉头。
信里,他没有哀求,没有抱怨,而是提了个“交易”——愿意用自己的一套系列版画作为对献血者的回报。
这手举动,其实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学术信念的终极体现。他觉得,艺术和生命其实可以划上等号,帮助别人和心存感激的情感,也应当是对等的。
这可不是打个招呼那么简单,而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布,就算身陷困境,他依旧会尊重他人的努力,也会珍惜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意义。
他的学术研究里,曾深入挖掘中国水墨艺术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把“水”看成展现生命之道的象征。
在生命的终点时刻,他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学者精神。学问不仅带来深刻的洞察力,还能锻炼出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依然坚持尊严的品格力量。
我们所有的积淀,无论是声誉、曝光度,还是财富,到了死那一刻,最终都归于零。
人生这盘棋,规则公正得几乎残忍:不管你多耀眼的出场,不管你扮演的角色多光鲜亮丽,最后的谢幕,总是归于相似。
可能啊,人生里最紧要的事情,不一定是拼命攒那一笔特殊的资本,而是在这艘迟早要沉没的船上,怎么潇洒地欣赏最终的风景。
你会偏向于那种活得洒脱但短暂的日子,还是宁愿长久地生活,却一直郁闷不堪、心事重重?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