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热点)-高校迎新惊现机器人!扛行李发传单样样行,学长学姐集体失业?

 2025-09-04  阅读 8  评论 0

摘要:当兰州某高校的“兰小欢”“兰小迎”这俩机器人拎着28寸行李箱爬楼梯时,围观家长群里突然有人喊了句:“这玩意儿能租不?我家娃开学也缺个搬运工!” 一句话戳中了2025年高校迎新现场最魔幻的真相——这年头,连迎新志愿者都开始“机器内卷”了。一、从“学长汗流浃背”到“机器人电量告急”:迎新战场变了天十年前的大学迎新是啥样?学

当兰州某高校的“兰小欢”“兰小迎”这俩机器人拎着28寸行李箱爬楼梯时,围观家长群里突然有人喊了句:“这玩意儿能租不?我家娃开学也缺个搬运工!” 一句话戳中了2025年高校迎新现场最魔幻的真相——这年头,连迎新志愿者都开始“机器内卷”了。

一、从“学长汗流浃背”到“机器人电量告急”:迎新战场变了天

十年前的大学迎新是啥样?学长们顶着38度高温,左手拎着学妹的粉色行李箱,右手攥着学弟的被褥卷,嘴里还得喊着“这边走!报道点在三楼!” 现在倒好,兰州这所高校直接放出“王炸”:两台人形机器人穿着印着校徽的红马甲,在人群里穿梭自如。有视频拍到,“兰小欢”单臂托起20公斤的行李包,稳步走向电梯;“兰小迎”举着二维码传单,见人就来一句:“同学扫码登记,我带你找宿舍哦~” 连说话都带着点西北口音的俏皮。

这场景让不少老教师感慨:“我们当年迎新靠嗓子,后来靠学生会,现在直接靠算法了。” 更扎心的是旁边累得直喘气的学生志愿者,有个男生抹着汗吐槽:“我刚想帮学弟搬箱子,机器人先一步递了瓶水,还问‘需要帮你预约校车吗’,我这活儿算是被抢完了!”

但你以为机器人只会干体力活?太天真了。有新生家长试着问“兰小迎”:“食堂哪个窗口的牛肉面最正宗?” 机器人当场调出食堂排队热力图:“三楼东侧张师傅窗口,现在排队5人,建议15分钟后前往。” 这波操作直接让家长掏出手机拍视频,配文:“这学费交得值,连机器人都比我家娃懂规划。”

二、机器人当志愿者:是科技炫技还是教育刚需?

有人觉得这是高校在“秀肌肉”——不就是迎新吗?犯得着动用机器人?但仔细想想,现在的大学迎新早就不是“搭个棚子发传单”那么简单了。某985高校辅导员算过一笔账:一所3万人的大学,新生报到日至少需要500名志愿者,人均服务20小时,光盒饭就得报销上万元。要是遇到下雨天,行李搬运效率直接减半,还得担心学生志愿者中暑。

机器人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些“老大难”。“兰小欢”们不用吃饭不用喝水,充一次电能干8小时,搬行李上限50公斤,比多数男生还能扛。更关键的是,它们内置了校园3D地图,能精准导航到每个宿舍,连哪栋楼的电梯经常坏都门儿清。有个新生走错了校区,机器人直接调用校内无人车,把人连同行李一起“转运”过去,比辅导员的电话通知还快。

但争议也跟着来了。有教育专家在朋友圈发文:“大学迎新的意义,本是让老生带新生熟悉环境,传递校园文化。现在全交给机器人,学生之间的情感链接在哪里?” 这话听着有道理,可现实是,现在的00后新生早就习惯了“人机交互”。有个女生对着“兰小迎”吐槽宿舍没空调,机器人立刻回复:“已为你转接后勤报修,预计1小时内处理,现在需要帮你推荐附近的冷饮店吗?” 这反应速度,比宿管阿姨的“等通知”可实在多了。

三、当机器人开始“懂人情”: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兰小欢”的“情商模块”。有个内向的女生报到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机器人突然递过一颗糖:“别担心,我第一次上岗时也差点撞翻指示牌呢。” 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点赞量破百万。评论区里吵翻了:有人说“机器人都比我室友暖心”,也有人酸“这是程序设定的套路,假得很”。

但你细想,人类的“人情味儿”就一定比程序更真实吗?去年某高校迎新,有志愿者为了加学分应付了事,给新生指错路还不耐烦;今年机器人虽然是按程序办事,却能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就像有家长说的:“我不在乎它是不是真热情,只要它能把我家娃安全送到宿舍,比啥都强。”

更深层的焦虑或许在于:当机器人连“志愿服务”这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都能胜任,人类的价值在哪里?其实答案早就藏在迎新现场的细节里——机器人帮新生搬行李时,旁边有学生志愿者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扫码;机器人介绍专业课时,学长学姐在分享“选课避坑指南”;机器人统计报到数据时,辅导员在安抚想家哭鼻子的新生。

说白了,机器人替代的是“重复劳动”,但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就像“兰小欢”没电时,是旁边的男生志愿者抱着它去充电,还不忘吐槽:“这家伙,比女朋友还难伺候。” 这场景,比任何宣传片都更有“大学味儿”。

四、从“机器人迎新”看未来: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兰州这所高校的机器人志愿者,其实不是个例。2024年,上海某高校就用无人配送车给新生送录取通知书;今年,西安某大学直接让AI导生“入驻”新生群,24小时解答问题。科技正在一点点渗透进教育的每个毛孔,有人担心“机器会取代老师”,但事实是,当AI能自动批改作业、机器人能辅导实验,老师反而有更多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比如和学生聊人生,谈理想,这些需要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工作,才是教育的核心。

就像这次迎新,机器人负责“体力活”和“信息传递”,学生志愿者则转型成了“情感陪伴者”。有个学长带着新生逛校园时,指着图书馆墙上的照片说:“那是2003年的迎新现场,我爸当时就是志愿者,现在他儿子在这儿接他的班。” 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机器人再智能也演不出来。

所以,与其纠结“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不如想想“如何与机器人共处”。就像“兰小欢”的研发团队说的:“我们设计它的时候,特意保留了‘偶尔出错’的功能——比如偶尔会把‘3号楼’说成‘5号楼’,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志愿者来帮忙纠正。教育的意义,不就是在错误和互助中成长吗?”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

当“兰小迎”在迎新结束时,对着人群鞠躬说“明年见”,有个新生突然喊:“你明年还在吗?” 机器人的回答很实在:“只要你们需要,我就会在。” 这话听着有点冰冷,却又莫名让人安心。

其实,无论是学长学姐扛行李,还是机器人搬箱子,迎新的本质从未变过——那就是“有人在等你,有人在帮你,有人在期待你开启新的人生”。至于是人还是机器,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能让新生笑着说“这学校真不错”的,从来都不是某个工具,而是那份藏在细节里的用心。

下次要是你在校园里看到机器人志愿者,别光顾着拍照发朋友圈,记得跟它说声谢谢——就像当年谢谢那个满头大汗帮你搬行李的学长一样。因为无论是碳基还是硅基,“善意”这件事,从来都不分物种。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573465.html

管理员

  • 内容57391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2050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