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佩戴“共和国勋章”观礼,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如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此隆重举行。当镜头扫过观礼台,一位白发苍苍却身姿挺拔的老人让全场瞬间肃然——90岁的钟南山院士佩戴着金灿灿的“共和国勋章”,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受阅方阵。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那个曾在南京轰炸废墟中被外婆救出的两岁婴孩,如今以国家最高荣誉者的身份,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见证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阔史诗。
“听外婆讲,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飞机轰炸南京,我家的房子被炸塌了,我被埋在土里。”钟南山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中,用平静的笔触回忆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童年。1937年冬日的南京,炮火撕裂了金陵城的宁静,两岁的钟南山被瓦砾掩埋,外婆徒手扒开砖石,在他脸色发紫、呼吸微弱时,用清水清理鼻腔、按压胸口,硬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这条生命。
这场劫难只是苦难中国的缩影。钟南山一家逃难至贵阳后,新居再次被日军炮弹摧毁。一家人挤在漏雨的破屋中,靠咸菜和腐乳度日,头发里长满虱子,身上布满跳蚤咬痕。直到1945年8月15日那个夜晚,窗外突然炸响的炮仗声和人们的欢呼声,让年幼的钟南山第一次听懂了“胜利”的分量——他挤进狂欢的人群,看见漫天灯火照亮了贵阳的夜空,也照亮了一个民族从屈辱中站起的身影。
“我的命挺大,但更重要的是,我活在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里。”钟南山曾这样感慨。这段童年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医者报国”的种子。1955年,他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立志用医术守护生命;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一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让“钟南山”三个字成为全民信任的代名词;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84岁的他逆行武汉,高铁餐车上闭目小憩的照片刷屏网络,被网友称为“国士无双”。
今日的天安门观礼台上,钟南山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枚2020年授予的“共和国勋章”,镌刻着他在非典、新冠疫情中力挽狂澜的功勋,更承载着一个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真正的变老,是不想学习新东西了。”钟南山常以此自勉。在广州国家实验室,他带领1000余人的团队攻关呼吸疾病领域“卡脖子”技术,却总把聚光灯留给年轻人:“我的任务是搭建平台,让更多‘钟南山’成长起来。”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让团队成员动容。实验室研究员回忆:“钟老85岁时还能连续做10个引体向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精神才是永恒的燃料。”
钟南山观礼阅兵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留言:“两岁时被外婆从废墟里救出,90岁时佩戴勋章见证抗战胜利80周年——钟老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史!”这种精神,在阅兵式的装备方阵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现。当99B主战坦克与100型主战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驶过天安门,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军事评论员指出,100坦克配备的可视化头盔让乘员“穿透装甲观察战场”,主动防御系统可拦截95%的亚音速弹药,混合动力引擎则解决了高原作战的动力难题——这些创新,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缩影。
“钟南山与100坦克,一个是守护生命的‘软实力’,一个是捍卫和平的‘硬拳头’,二者共同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评价道,“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智能坦克+功勋院士’,中国用80年时间证明:只有将科技实力与精神力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钟南山观礼阅兵的画面,让无数人想起2020年9月8日的那场盛典。当时,他乘坐礼宾车经过长安街,沿途民警庄严敬礼,市民高呼“欢迎国家功臣”。那一天,他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以医者仁心照亮人间,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突破,以国士担当挺起民族脊梁。”
如今,90岁的钟南山依然在奔跑。他常说:“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从南京废墟中的幸存者,到抗疫战场的逆行者,再到观礼台上的见证者,他用90年时光书写了一个答案:留下什么,比活了多久更重要。
当阅兵式的礼炮声回荡在天安门上空,钟南山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勋章,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他两岁时被外婆救起的南京旧居,有他84岁时逆行武汉的高铁站台,更有无数年轻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科研、医疗、国防等领域续写新的传奇。
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未来,由我们守护! 钟南山与100坦克的故事,终将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的永恒坐标。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