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掌握Photoshop者慎重考虑,不会制作PPT的同学优先录取。"武汉某高校材料学院黄教授的招生简章近日在学术圈刷屏。这份反套路的导师公告,以犀利的学术宣言撕下了研究生招生的浮躁面纱,直指高等教育过度技术化的积弊。
招生简章里的"技术祛魅"
在这篇被转发10万+的帖子中,黄教授列出五项"奇葩"要求:拒绝包装过度的简历,厌恶学术名词堆砌,反对用软件修饰实验数据,不提倡耗时耗力的精美汇报,尤其警惕"用PPT厚度衡量学术深度"的做法。他直言:"我要的是能在实验室蹲守三天不洗澡的'傻子',不是会做动态图标的'PPT大师'。"该校官网显示,这位49岁博导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1篇,却始终坚持手绘示意图投稿。
工具理性异化下的学术反思
事件背后折射出研究生培养的深层矛盾。某高校调研显示,理工科研究生平均每周花7.2小时制作汇报文件,其中62%的动画特效与学术内容无关。更荒诞的是,有课题组将"PPT美观度"纳入论文评分体系。武汉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指出,当学术交流沦为视觉竞赛,本质上是"用技术精致掩盖思想贫乏"。黄教授的"反技术宣言",恰是对这种异化现象的当头棒喝。
朴素主义带来的正向冲击
令人意外的是,这则"劝退式"招生简章反而收到238份申请,是往年的3倍。报名者中不乏放弃保研资格的名校生,有学生在自荐信写道:"我PPT做得烂,但能徒手调试透射电镜。"多位评审专家表示,这种现象标志着年轻学人开始抵触"学术表演",重新认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价值追求。目前,已有7所高校教授效仿发布类似招生声明,形成一股"去泡沫化"的学术清流。
在某个实验室的墙角,黄教授手书的"数据不会撒谎,但PPT会"标语格外醒目。这场由招生帖引发的教育思辨提醒我们:当学术评价体系剥离华而不实的技术糖衣,或许才能看见真正的创新萌芽。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