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到七夕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七夕! 具体哪天就不说了,想过的人,自是心中有数。
在当下,绝大多数人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来过,没什么问题,但我不愿以此来形容这个节日,那让它显得多少有些单薄。
七夕成长史: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过去女子最重视的一个节日。
乞巧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最初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
上古时期,织女星被视作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牵牛星被视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二者受到了古人的关注、崇拜。当时七夕的时间点是根据织女星在正东方向首次出现的时间确定的,在汉代之前大约在七月一日。
到了战国末期,民间广为流行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秦简《日书》中记载有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同时民间以传说的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日子为婚嫁禁忌日。(意思是婚后会不幸。)
西汉时期,七夕由禁忌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并在重日为节习俗的影响下,将七夕节定在了七月七日。这一时期的牛郎织女变成男耕女织的人物,并被注入七夕节的内容中,同时出现了 “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 的活动以及以穿七孔针为主要内容的穿针乞巧风俗。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节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后下凡与牛郎结婚,生下一男一女。后王母娘娘派人抓走织女,并在两人之间划了一道天河,只允许两人每年七月七在鹊桥相会一次。传说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每逢七月七,凡间女子就会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并求她赐给美满姻缘,这就是乞巧节的由来。传说在七夕的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还能偷听到两人的情话。
七夕求子:
说到七夕求子,就要提到宋元时期的摩喝乐了。摩喝乐是一种陶土塑制的化生孩儿的偶像。每到七夕,已婚的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这正是人间表达祈求天助、实现求子愿望的最相宜的时刻。
唐代,人们把化生孩儿刻画在泥饼上供奉,或者制成蜡孩儿,放在水面上漂浮为戏,希望天降吉祥,妇女怀孕得子。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愈加兴盛起来。人们开始用陶土精工细制立体的摩喝乐了。七夕这天,富裕人家都在中庭摆上雕制的楼阁,饰金装彩,把摩喝乐放置其间,表示崇敬;普通百姓也纷纷到街市购买摩喝乐,放在家中虔诚供奉。
时间来到今天,许多仪式或许已不再适用,但仅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却也显得差些意思,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发展出属于新时代的乞巧节吧!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