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这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的情感寄托。它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如期而至,又被唤作乞巧节、女儿节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历史渊源:从星宿崇拜到浪漫传说
七夕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劳动人民对星宿的崇拜,进而衍生出了那动人心弦的爱情神话故事。在上古时期,织女星被视为秋季来临的标志星象,牵牛星则象征着天文时间的变化,它们犹如夜空中的神秘使者,备受古人的关注与尊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想象力的丰富,织女与牵牛的神话传说逐渐诞生。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现于《诗经》之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起初,牵牛星与织女星分别代表着传统自然经济中勤劳的形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到了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战国时代秦简《日书》中就有 “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的记载,彼时,民间还将传说中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发生的日子定为婚嫁禁忌日。
在秦初,七夕还是禁忌日。直至西汉时期,七夕逐渐转变为良辰吉日,穿针乞巧等风俗开始流行。两汉时期,七夕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并在传统历法中重日为节习俗的影响下,正式定在七月七日。这一时期,牛郎织女被赋予了男耕女织的人物形象,融入到七夕节的内容里。同时,《淮南万毕术》《风俗通义》中记载了 “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 和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的说法,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满足了民众的情感需求,“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 的活动也随之出现。汉武帝时期,民间流传 “汉武帝七夕会王母” 的神话故事,让七夕更为盛行。宫内还流行起以穿七孔针为主要内容的乞巧风俗,出现了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等活动。此外,《西京杂记》中记载了系五色缕以祈求夫妻恩爱和睦的风俗,《七夕曝衣篇》则记载了为防止衣物、书籍霉变的曝衣、晒书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节增加了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祈求福寿子嗣的节俗。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此时还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
唐代,宫廷内外对七夕乞巧极为热衷,宫廷甚至专门设立了主管进献七孔针的机构。唐代女性在乞巧活动前,会举行拜星仪式,对着月亮许愿求子、求恩爱、求心灵手巧等。这一时期,反映七夕乞巧风俗的画作、诗篇大量涌现,全唐诗中吟咏七夕的诗篇近千首。
宋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完善,增加了 “喜鹊因架桥被踩秃头” 的情节。民间丢巧针、穿针乞巧等风俗更为流行,还设立了 “乞巧市、乞巧楼”,专卖巧果等食品。摩诃罗的形象传入中国后,被本土化成为可爱的儿童形象,作为七夕节供奉的泥制土偶,用于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
元代,乞巧市被称为 “女孩儿节”,宦官、士人会搭建大棚,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参加巧节会。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愈发普遍。京城内外形成了 “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 的投针于水的乞巧风俗,同时百姓还会用乞果或偕花果来祭拜双星。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的多彩风情
乞巧:智慧与技艺的追求
乞巧,无疑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它是中国妇女勤劳与智慧的生动写照。乞巧的方式丰富多样,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制作小物品赛巧,或是在晚上于庭院内陈列巧果。女孩们对月穿针乞巧,心中寄予着儿孙满堂、家族繁衍、后代兴旺的美好希望。
其中,“穿针乞巧” 流传最为久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能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便被称为 “得巧”。这不仅考验着女子的眼力,更考验着她们手部的灵巧程度。
“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兴起于南北朝时期。人们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根据一定标准判断是否乞得巧来。有的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结网则得巧;有的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网结得越密,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还有的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有条理即为得巧;甚至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蛛丝穿过针孔便是得巧。占验之后,得巧者满心欢喜,众人纷纷向其祝贺;未能得巧者,则往往沮丧叹息,有的甚至伤心落泪。
在乞巧习俗上,中国南北方存在一定差异。南方注重结彩楼、穿七孔针,以此比试女红技艺;北方则有丢巧针于水中的习俗。在广州,姑娘们会预先备好编制的工艺品,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用水浸泡,使其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 “拜仙禾” 和 “拜神菜”。甘肃陇南地区,乡民在七夕来临前,把绿豆、豌豆等豆类或小麦之类放盆中培育成苗,五六寸到一尺长左右作为七夕乞巧供品,也谓之 “种生”。
食俗:甜蜜与美好的象征
七夕的应节食品中,巧果最为出名。巧果主要由油、面、糖、蜜制成,款式繁多。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除了巧果,花瓜也较为常见,心灵手巧的女子能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桌子上还会摆放当作祭拜供品的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是少女、少妇们在 “拜织女、祷告” 后的食物。
在北方,巧食多为面食。例如山东民间七夕流行吃云面,云面是用面粉和露水制成,据说吃了能得巧。山东各地还流行七夕生巧芽、吃巧饭的风俗。在潍县,由各家提供米麦等食材共同做饭,称为乞巧饭。在福建,人们会让织女品尝瓜果,以求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女人们不仅乞巧,还会乞子、乞寿、乞美或乞爱情。
其他习俗:丰富多样的节日元素
系五色缕起源于西汉宫廷,是一种祈求夫妻恩爱的风俗。人们将五色丝线系在身上,希望能与爱人恩爱和睦。
汉代流行的曝衣、晒书风俗,在七月七日陈晒衣服和经书,主要是为了防止衣物、书籍虫蛀霉变。科举制度产生后,读书人把七夕叫 “魁星节”,又称 “晒书节”,因为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而 “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祈求考试顺利。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称为 “为牛庆生”。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这一习俗。
“磨喝乐” 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 “磨喝乐” 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实现 “乞巧” 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据说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年轻美丽,未婚的女子还能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拜织女时,女子们会在案前焚香礼拜,然后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常常玩到半夜才散去。
文化价值: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七夕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乞巧活动反映了古时女孩子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激励鼓舞着夫妻、情人,通过智巧的劳动照亮生活,战胜磨难,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它承载着家庭伦理、夫妻忠贞、乞巧、祈福、成人礼等诸多内容,还包含关爱生命、保护弱势群体等关爱社会的元素,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此外,七夕节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增加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在日本,人们会把写下愿望和诗歌的 “短册” 挂在 “笹饰” 上,每年夏天还会举行相扑节会、七夕立花会、御洗手祭、恋爱成就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韩国,会进行祈求平安、粮食丰收的祭祀活动。
2006 年 5 月,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 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七夕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与保护。
如今,在甘肃省西和县、湖北省郧西县等地区,仍完好地保留着七夕 “乞巧” 习俗。在西和县,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当地人会依次进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节段的活动。其他地区对于七夕节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望牛墩镇从 2004 年起,将 “摆贡案” 引入七夕民俗风情节活动中,游客可以观赏到精致多样的乞巧展艺。2019 年望牛墩镇又开启了 “七夕之夜” 文化系列活动。
七夕节,这一承载着千年浪漫与传统的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历久弥新。它不仅是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珍藏,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源自传统文化的温暖与力量。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