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西奇的日常训练如同一场生理学实验。他通过高二氧化碳耐受训练,逐渐让身体适应酸中毒状态;低氧冥想则帮助他在血氧低于80%时保持专注,避免恐慌。此外,他还通过特殊的呼吸法刺激脾脏,释放更多红细胞,从而提升携氧能力。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在挑战前,选手们允许呼吸纯氧30分钟,以大幅提升血氧饱和度,这一做法被部分学者质疑为“作弊”。他们认为,这就像赛车手提前加注硝基甲烷,是否算违背了自然生理?马里西奇的团队并未公开是否使用该技术,但强调“符合所有认证标准”。
更尖锐的批评来自医学界。美国生理学家戴维·辛克莱指出,长时间闭气可能导致脑微损伤,即便表面看似无恙,神经元也可能承受不可逆的压力。然而,自由潜水界对此反驳称,顶尖运动员的脑部扫描并未显示异常,“我们不是在挑战死亡,而是在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自由潜水是一场与死神的心理博弈,静态憋气(STA)是自由潜水中最危险的项目之一。选手必须悬浮在水中,任何肢体动作都算犯规。2023年,法国选手摩根·波西斯在冲击25分钟纪录时失去意识,最终被迫退役。马里西奇的医疗团队在本次挑战中准备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以防万一。
马里西奇描述的水下状态近乎宗教般的“入定”。水下没有声音,只有他自己的心跳和逐渐逼近的黑暗。心理学家发现,顶级自由潜水员具备极强的心理控制能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这不是体能比赛,而是大脑如何欺骗身体,让它相信‘还能再撑10秒’。”
普通人是否能够练出“29分钟肺”?专业教练警告:未经训练的尝试超长憋气等同于玩命。2021年,一名意大利游客在泳池模仿纪录时昏迷溺水,所幸被及时救回。想要安全提升闭气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横膈膜拉伸: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提升肺活量;
二氧化碳耐受:逐步延长闭气时间,让身体适应高碳酸血症;
心理暗示:通过视觉化训练降低氧气消耗。
马里西奇的下一个目标是30分钟。当被问及极限在哪里时,他回答:“鲸鱼能在水下睡90分钟,人类才刚刚摸到门槛。”这场无声的较量,或许终将改写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人类在探索生命的边界时,或许不仅是在挑战自我,更是在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