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春联-对联-成都武侯祠门票价格_成都武侯祠内有一副对联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7/23 7:48:27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诸葛亮 对联 审时度势 形势

成都武侯祠门票价格_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幅对联,引人注目。那么怎样才能欣赏这幅对联呢?

能攻心,则从对面消失。从古至今,你知道军人不好战;不审时度势,宽严相济。以后你要好好想想怎么治理蜀国。

这本书是清朝的赵范写的。赵凡(1851-1927),云南剑川县人,出生于老人街安村咀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初,时任四川省盐茶使的赵范到武侯祠游览,缅怀诸葛亮治军治政的功绩,回忆新任四川巡抚岑春煊利用闲余之力镇压百姓的情况,于是写下这副对联。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对联虽意在“讽谏”,但却客观地概括和科学地总结了诸葛亮一生的用兵和治国功绩,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就是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打败对方,让人信服。笔者认为,自古以来,真正懂军事的人都不是“好战”的,而是注重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这样才能有效解除对立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治久安。诸葛亮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是中国战争史上“攻心”制胜的典范。北伐中原之前,诸葛亮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率军平定南中。他采用了马苏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争上争下”的策略,让南夷军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让孟获服气。诸葛亮最后一次想让孟获再走的时候,孟获不肯走,说:“公,天威也。南方人不再叛逆。”这样不仅很快平定了华南的叛乱,诸葛亮也没有留下一兵一卒,华南社会保持了稳定。更有趣的是,孟获还担任蜀汉王朝的官员,他的一些将军也参加了诸葛亮领导的北伐战争。可见,这种化敌为友,化不稳定为积累因素的“攻心”之策,在诸葛亮手里用得很巧妙!赵范对诸葛亮用兵特点的把握也可谓是重点。

以下是诸葛亮的《治蜀》,其特点是“审时度势”,即准确把握形势。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宽则宽,严则严。否则,如果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任意管理政策,政策无论是“宽”还是“严”,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赵范认为,诸葛亮在“审时度势”、“治蜀”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事情就是这样。刘备集团初入蜀时,法正劝诸葛亮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和“缓刑禁绝以慰希望”,即先施恩惠,再放宽刑罚,以得民心。然而,诸葛亮通过对蜀国局势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和高祖入咸阳面临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秦朝政治严明,法律宽大,所以能够顺应民心,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而蜀国统治者刘璋本来就势单力薄,导致了仁政不作为,严刑不下去,蜀国豪强独断专行的局面。如果一味的给他们恩惠,只会纵容和姑息,促使他们的气焰越来越强,不知道君臣之道是什么。对此,我们只能“霸人入法”,“限其为贵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善良的来之不易,位置的可贵,才能让人行为节制,遵纪守法,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因此,诸葛亮对蜀叛军的镇压毫不留情,果断处理了一些违纪官员。但是经过诸葛亮的严刑峻法,蜀国没有发生动乱。取而代之的是“官不可奸,民以自强,不拾遗,强不侵弱,气象凛然”的社会景象(陈寿愚)。至于诸葛亮本人,他也是“在国家版图之内,对他又爱又怕,刑事管理虽严,也毫无怨言的人。”关于岑春煊治蜀没看当时形势。他只知道一味模仿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弄得民怨沸腾,社会不宁。所以赵凡才说:“你以后统治蜀国要深思。”之后,岑春煊虽然暗中采纳了赵范的提议,却对赵范进行了打击,将赵范从掌管全省盐茶财政的盐茶道贬谪到偏远地区的永宁路。

还需要指出的是,赵范的两个关联虽然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打仗当然要“攻心”,但一个人不了解人心,怎么管理政治呢?行政上要“审时度势”,用兵时要深入了解情况,把握时机。一般情况下,诸葛亮也是采用“审时度势”和“攻心”相结合的方式。他的“择主”,他的“隆中对”,他对“赤壁之战”形势的分析,以及一系列操作,都是明显的例子。汉末诸侯纷争,有很多“老板”供知识分子选择。但是,诸葛亮选择了当时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为什么?因为通过对全局的综合分析和深入思考(所谓“审时度势”),他曾预言天下将三分天下,他不得不加入刘备集团,先促成其“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再伺机统一中国,以实现其“大一统”的愿望。这是其中之一;其次,刘备以“仁”著称,是帝室,无疑比曹操、孙权更受欢迎。所以诸葛亮对刘备进行了多次试探(所谓“三顾”),发表了对时局的看法(所谓“隆中对”),然后出来帮助刘备。可以说,诸葛亮的“择主”本身就考虑到了形势的特点和人心的倾向,《隆中对》是对两者的科学总结和长远规划。赤壁之战前,他到吴栋“辩儒”,他对孙权、周瑜的“激将法”,最终导致“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体现了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不同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可以说,“审时度势”和“攻心”既是诸葛亮行政和用兵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正因为赵范抓住了这两点,他的对联才成为百年名联。但诸葛亮的成功实践和赵范的睿智之言,共同为后人提供了治军治国的宝贵经验,这也是我们直到今天仍然对这个联盟推崇备至,并对其“深思”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几句关于赵凡的话。赵范崇拜诸葛亮,曾有“小诸葛”的绰号。然而,自24岁通过考试以来,他在所有六次考试中都失败了。1893年,他作为考生进入北京。在岑氏家族(岑春煊家族)的支持下,被清廷封官,派往四川。先后担任薪饷局提举调整、盐茶道、永宁道等职,并任两任四川省法官。作为一个官员,“严以观官,宽以爱民”,宽严相济,清正廉洁是他政治声音突出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晚清爱国反清斗争的兴起,“审时度势”后,他的政治立场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他不同意岑春煊和后来的四川巡抚赵尔勋的原因。1907年,同盟会成员谢在叙府组织起义,被捕。当时的四川按察使赵范,在营救失败后愤然辞职。辛亥革命爆发后,赵范接受云南巡抚蔡锷的任命,主持滇西政务。1913年春,赵范以议员身份赴京,但因反对袁世凯,被袁逮捕,不得不逃回云南。保家卫国战争初期,赵凡担任云南省团保局总经理。袁世凯死后,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并于1918年至1920年在广州组织军政府。在此期间,赵范代表云南军阀唐进入广州军政府,并担任交通部长。1920年回到昆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的文化事业中,主持编辑了《云南丛书》等。赵范本人能诗善文,流传下来的诗集有《胡翔村诗》、《胡翔村信札》、《通化阁梦缘集》、《小瓯波阁词钞》、《接庵谈句集》等几部。1927年,赵范在昆明病逝,享年77岁,葬于故乡。1988年,赵凡墓被列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一生崇拜诸葛亮,千百年来写对联赞美诸葛亮功绩的少数民族学者,终于被后人所崇敬。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9975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