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是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形声字,拼音为“sǒng”。其本义为高起、挺立,后衍生出引申义如强调、高耸、惊惧等。通过不同词语组合,这个单字展现出丰富的表达效果。以下将从单字结构解析、常见词语组合及文学应用三个维度展开介绍。
从字形上看,“耸”由“从”和“耳”组成。“从”象征两人相随,暗示聚合之力;“耳”既表意也表声,突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现代汉语中,“耸”多作动词或形容词,特指垂直方向的动态变化。如《说文解字》记载:“耸,高也。”其本义在诗词中尤为突出,例如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便以“耸”暗喻山体拔地而起的磅礴之势。
“耸立”是“耸”字组词的代表,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观。如“群山耸立于云雾之间”,通过空间对比凸显地势险峻。而“耸人听闻”则属于贬义组合,特指夸大事实制造恐慌,《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载:“斯乃耸人听闻之语,岂实录乎?”这类词语在新闻报道需警惕,避免传播未经核实的夸张信息。
作为动词,“耸”承担更多动态描写功能。《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睁圆怪眼,拔出尖刀,案下剁去”,此处若改为“耸出尖刀”则更贴合肌肉爆发的瞬间张力。“耸肩”构成固定动作短语,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借此表现角色对事件的无可奈何。现代口语中,“耸肩”还延伸出对复杂问题的逃避态度,如:“面对质询,他只是耸肩一笑。”
感官层面,“耸”常与听觉、视觉联动。《西游记》写白骨夫人“耸起三丈骷髅身”,触觉与视觉叠加制造惊悚氛围。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若补充“丘阜耸然”则空间肃杀感倍增。这种跨感官运用,符合钱钟书所说“通感”修辞的要义。
新时代语言生态赋予“耸”字新内涵。“耸肩文化”在网络衍生为对荒诞事件的态度符号,社交平台常用“耸肩emoji”表达嘲讽。医疗领域,“耸肩综合征”特指长期伏案导致的肩颈肌肉痉挛。这些新词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特定症候,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生命力。
需注意“耸”(sǒng)与“忪”(sōng)的区别,“惺忪”形容睡眼朦胧,易因读音相近被误用。在书面创作中,“耸峙”与“悚立”虽同属视觉描写,但前者侧重客观形态,后者暗含心理恐惧。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若改用“耸峙”则破坏水墨意境,可见精准用字的重要性。
从甲骨文到楷书,“耸”字演变映射华夏民族的山岳崇拜。《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墟,文献多以“耸立云霄”描述其神圣性。当代登山运动中,“征服高峰”的口号实则延续着这种文化基因。正如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所言:“山就在那里”,其中蕴含的对自然敬畏,恰与汉语“耸”字承载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耸的拼音组词语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