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小学美术教育书籍节选
学无止境,多看书,多做笔记。下面是美术老师。
今天在《给老师的忠告》里精读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篇文章。我想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但是我在脑子里搜遍了所有的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能最充分的表达我的敬佩。有时候文字是那么苍白无力。
整篇文章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这句话:“如果一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连一小步都不前进,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上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一个巨大而严重的危险。”是啊,你是不是考虑到自己平时上课的情况,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总是用一个标准来要求认知和心理都不一样的孩子。更不能容忍的是,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达不到他所谓的标准时,他就像农民工的工头,冷眼相加。虽然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泄,但是,但是,我可怜的孩子呢?你当时感觉如何?对不起,老师!
我又想到了平时的公开课。出于课堂结构紧凑和学习深度的考虑,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我总是看那些好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不是高不可攀的阶梯吗?那些被我遗忘的孩子,你从心底抬头是多么无助。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强调:“我们学校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他们容易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有步骤的。让孩子一步步认识到,并从中获得收获和乐趣。”教育永远是对自己的奖励。"
是的,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再为不同的孩子指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去实现。我会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做脑力劳动!让孩子感受到进步和学习的快乐,哪怕进步很小。
小学艺术教育,玛琳著。葛伯。林德曼(美国)。拿到的时候,我简单浏览了一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感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枯燥理论的教育系列,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教学手册。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美术课程基础。
它阐述了美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详细描述了每个学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美术特长学生的教学计划等等。
二、构图艺术:艺术元素、构图原则、艺术创作。这也是最长的一部分,因为它几乎涉及了美术教学中的所有重点,比如线条、造型、明暗、阴影、空、设计原理、构图、立意等。最有趣的是,在每一个关键点中,都有一部分是“学习动机和小想法”。例如,在“线”一章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轻轻地画会发生什么?画画的时候拧刷子怎么办?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握笔方式,比如握一边或者顶端?”再比如“肖像绘画”这一章,作者提供了各种方法让孩子练习画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当你悲伤、高兴或生气时,你的耳朵、鼻子、眼睛和嘴巴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吃饭、睡觉、笑、哭、喊、打哈欠、吹口哨、打喷嚏时,你的表情会发生什么变化?它是如何影响情绪面部表情的?你感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从三个角度观察模特头部,画出三幅轮廓图或动态草图,然后将三幅图叠加,使画面相互交叉...
这让我想起,高一“画自己”这一课,我重点抓的是自己五官的特征。我通过观察几个不同孩子的脸,或者仔细观察镜子里他们的五官,用手去感受他们的五官,来感受每个人的五官的不同特征。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表情不同时,五官看起来也不一样。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启发了我。上课前,你可以收集孩子不同表情的照片,或笑或喊甚至哭或打哈欠...上课的时候,如果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看到课件里的同学,发现原来人的表情是那么有趣。在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可以画出自己的表情。多么生动有趣啊!
从作者的小创意来看,美术作业似乎和游戏一样好玩、随意。结合书中的插图,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感知能力、学习动机、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纯从成人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作品。
三。艺术欣赏:观看和回应艺术作品-历史、分析和美学。还包含了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艺术作品简介。其中对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了简要叙述,包括对不同时期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为教师提供了欣赏一幅画的方法。如何欣赏?感激什么?有没有评判的标准?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包括作品的主题、视觉结构、历史意义、理解、美感等方面,如:“作者是如何掌握各种艺术元素和构图原则的?注意作品的线条、人物、色彩、明暗、空、图案、肌理,以及它们与平衡、比例、主次、节奏、和谐、统一、对比的构图关系。这些艺术元素和构图原则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
我觉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借鉴到我们的美术课中。很多学生在高三美术课上似乎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思考,只是等待老师给他们灌输知识。但是我感觉我们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会说话,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三了,学生要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老师提出具体问题,学生从线条、图形、色彩、空等方面得到初步感受。只有当他们谈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才能欣赏这些想法。
四、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策划、评价、组织、提问。
在全书中,作者还精心设计了各种实用的教学附录,如名家、博物馆等资源、静物画参考资料、人像比例等。虽然是一本关于美国小学和美式教学的书,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参考和学习价值的。
最近看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里面讲到“教育要强调个性,完善人格”,用简单的案例来探讨理论。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深有感触。
英国教育家斯潘塞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在一棵树上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一千个人里也很难找到情感上完全和谐的两个人。”说明人格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都是从人格中衍生出来的。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更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是一门综合的、主动的课程,没有对错的结果。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导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然的释放;性格、气质、情感都能自然流露;手、眼、脑协调发展,沟通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关系,促进人格的内化和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努力尊重、维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人才,提高个人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兴趣、创造力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和潜力。在教学中,通过渗透、传递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个性独立和谐发展。
(一)在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刻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有激情,积极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二)在教学内容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灵活把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3)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思想开放,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达,促进个性形成。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交流,增进经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展示各自的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个性绘画。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风格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和风貌。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的独特面貌。像人的风度一样,既有独特的外表特征,又显示出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作品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是个人风格。因此,个人风格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的独特个性。独特性不仅是艺术家鲜明个性的表现,也是艺术家创作精神的表现。这种独特性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形成的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中国书法中的“颜骨”是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刘公权在楷书上有着不同的个人风格——外形丰满,体瘦如柴。在中国的艺术鉴赏中,“雄伟、秀丽、豪放、典雅、古拙、淡雅、从容、险要、朴素、空灵性、华美、典雅、苍老、稚气、细致、悠远、古朴、清新、率真、自然、质朴”等词语常被用来欣赏和评价不同的个人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定义一个好的学习过程,即构思——选材——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和手法,大胆自由的表达——形成个性化的风格。这样学生才能找到适合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审美的个人感受,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独特审美素养的人。
今天在《给老师的忠告》里精读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篇文章。我想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但是我在脑子里搜遍了所有的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能最充分的表达我的敬佩。有时候文字是那么苍白无力。
整篇文章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这句话:“如果一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连一小步都不前进,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上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一个巨大而严重的危险。”是啊,你是不是考虑到自己平时上课的情况,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总是用一个标准来要求认知和心理都不一样的孩子。更不能容忍的是,当一个认知能力稍差的孩子达不到他所谓的标准时,他就像农民工的工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