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其拼音为“jiān kǔ”。在普通话中,“艰”读第一声(阴平),而“苦”则读第三声(上声)。这两个音节组合起来构成了这个含义深刻的词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发音,掌握“艰苦”的正确形式对于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都至关重要。
“艰苦”属于并列式合成词,由两个单音节的形容词组成。其中,“艰”本义指道路崎岖、行进困难,后引申为困难、艰辛的意思;“苦”则直接表达痛苦、难耐的感受。两者结合后,“艰苦”形容在物质条件匮乏、外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承受沉重压力,或通过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障碍的过程。例如,红军长征期间经历的艰难困苦,正是“艰苦”一词的典型注脚。
从汉字演变的角度看,“艰”字左侧的“又”象征着手部动作,右侧的“艮”与山地相关,暗示人类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求生的场景。“苦”字上部的“艹”表意植物,下部“古”融入时间维度,整体传达出生存之不易。古籍《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暗含对摆脱艰苦生活的向往,而现代语境中“艰苦奋斗”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中,“艰苦”常被用于强调奋斗过程的艰辛。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可谓“艰苦钻研”;创业者白手起家往往伴随着“艰苦创业”的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方言对“艰苦”的发音略有差异,如粤语中读作“gaan1 fu2”,吴语区则有“gien3 ku3”的变调处理。但在标准汉语体系中,统一规范为“jiān kǔ”。
需区分“艰苦”与近义词汇的使用边界。“艰辛”侧重内在付出的劳苦,“困苦”强调生活条件的拮据,“艰难”则突出处境的棘手程度。“艰苦”的反义词包括安逸、舒适、优渥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追求安逸可能消解奋斗精神。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难常常成为成长的阶梯。
当代青年面对“躺平”与奋斗的抉择时,“艰苦”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航天团队突破技术封锁的背后,凝结着几代人的艰苦探索;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挥洒汗水改写贫困地区的命运。这些实例彰显出:真正的成长必然包含对艰苦的体认与超越。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承受压力有助于增强抗挫能力,这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科学诠释。
放眼世界,各国语言均有描述艰难境遇的词汇。日语“辛抱”强调忍耐之苦,德语“Leidenszeit”蕴含救赎意味,阿拉伯语则用比喻表达对逆境的超越。文化比较视角下,“艰苦”不仅是汉语表达的独特符号,更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不同文化对苦难的阐释,有助于深化文明互鉴。
“艰苦”的正确书写与发音,承载着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其丰富的内涵则映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正确认识“艰苦”的价值,既需要尊重语言规范,更需在实践中体味其中蕴含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份对艰辛的敬畏与超越,都将指引我们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艰苦怎么读拼音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