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句子-短句-“所有亲子关系,都是父母破坏。”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3个忠告

作者:学堂知识 来源:学堂知识 日期:2023/5/24 13:57:54 人气:8 加入收藏 标签:孩子 家长 情绪 一个 时候

来源:公众号「领读人申怡」

根据人民日报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在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更是高达9000万。

“自杀,已成为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今天我们的“阅读大使”——奕君女士,是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青少年“自杀干预师”。

职业使然,她看待家庭教育的角度,以及在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上,也许能够给您另外一个方向的启发。

口述|奕君女士(申怡读书“阅读大使”)

整理|申怡小助理

大家好,我叫奕君,是一名危机干预师(也叫“自杀干预师”),同时也是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

我主要专注于青少年的自我伤害及自杀防治工作。除了危机干预,也会帮助不同家庭进行青少年家庭养育指导和心理成长咨询。

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家访非常多有自杀倾向或正在自我伤害的青少年。结果我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现心理疾病,跟其父母对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认知和处理,有很大的关系。

一、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

自杀倾向?

01

最表层的原因:

家长只在意孩子的成绩

在跟许多家长聊的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们都会提到“卷”这个字,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

甚至大部分家长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们的任务就结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慢慢就变成了只关注成绩的增长。

家里的对话永远停留在:

“作业写完了吗?”

“作业给我看看。”

“这次考试多少分?”

“为什么考这么差?”

……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正在经历作为一个人的成长。

他的终点不仅止于大学,还包括今后要进入社会、职场、爱情、家庭生活等所有的经历,都需要去学习和考虑。

成绩,只是一个小阶段表现出来的果实,不是目的。

如果把成绩比作一个果实的话,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枝叶;行为习惯就是树干;最基本、最重要的土壤则来自家庭环境,这可以给予他动力。

家庭环境提供给孩子成长必要的养分。包括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目标感和价值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长得好,是否枝繁叶茂、足够粗壮,是否可独立阻挡风雨雷暴。

如果家长只盯着果实,使用一些人为手段,类似“膨大剂”“催红剂”的方式,的确可以起到让果实看起来很漂亮的效果,但是根基不牢,不能抵御风雨,终有可能会倾倒。

02

对孩子不够“一直爱”

孩子0~3岁的时候,家长可能各方面都会顾及他的感受。因为那个时候孩子什么都不会,在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耐心,说话、走路一点点慢慢地教。当孩子稍微有了一些进步,家长都会很欣喜。

但是当孩子到3~6岁,或者上小学以后,家长会觉得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拥有一些能力。

家长往往会用普遍的标准来衡量自家孩子,觉得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到平均水平就可以。

但他们并不知道每个孩子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某些方面可能会突出些,某些方面可能会稍稍慢些,更甚者就是慢一些的节奏。

我举个例子。

小学家长对于辅导孩子作业都特别头大。

在辅导作业的过程当中,孩子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够,家长说一遍他不懂,说两遍他也没听懂,等到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家长可能情绪就上来了。

而且家长的一般会认为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好,不会反思自己的讲解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家长们都忘了,小学的孩子,由于他的生理、心理原因,他依然还处于一个需要大人辅助的过程。他需要你的帮助。

就像申老师在一个短视频说过,爱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当下爱,更要保证“一直爱”。

因为孩子不优秀、不出色就不那么爱孩子了,那不是真正的爱。

03

家长的坏情绪对亲子关系的破坏

教养过程中,家长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追求的权威感,对孩子犯错缺乏耐心,让自己在情绪上、说话的方式上,都非常地有压迫力。

而这种压迫,有时候很隐蔽,家长自己可能感知不到。觉得自己没有打孩子,也没有骂孩子,更没有催孩子,觉得在很好的跟孩子说话……

但对孩子来说,其实他能感受到你的情绪,知道你想要让他变得优秀,想要让他什么事情都做对,人对情绪的感知是最敏感的。

也有的家长是那种很爆发性的情绪,会骂孩子、打孩子,说话的声音频率会很高。

而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要么会跟你对抗,会反驳你,因为他会觉得危险,会自保;要么就是会发呆,木讷的状态。

所以有些孩子你看着他呆呆的,他可能就是被那种小心翼翼和害怕的情绪裹挟,受你情绪的影响,他可能呆在那里,脑子就不转了。

而到初中的时候,孩子的对抗会非常明显,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那个时候如果孩子对抗很严重,家长就不得不放手,因为你想管他也管不住了。

所以我问所有家长一个问题:亲子关系到底是谁破坏的?

说句很扎心的话,亲子关系是父母去破坏的。

孩子天生对父母有信任感和情感,但因为父母情绪的不稳定、对孩子的否定,孩子他会感到焦虑、害怕,慢慢地他就会对你失去信任。

进而慢慢地到初中高中的时候,他可能对你的能力都产生了怀疑,他再也瞧不上你。

所以说,对孩子成长的呵护,其实是越早调整和学习越好。

二、

从现在起,

如何修复跟孩子的关系?

01

家长要做一些刻意练习

家长也是人,人有情绪,情绪需要发泄,这很正常。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往往用了一个最错误的方式——对着孩子发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处理和表达负面情绪。

【情绪识别】

我们可以从情绪感受、生理体验、想法、行为、后果等5个维度来深度地识别情绪。

【情绪调节】

当我们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时,接下来要进行情绪的调节,目的是疏导情绪,让理智脑上线,指导行为,解决问题。

情绪是一定要疏泄的,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对后果负责。

当我们有情绪时,首先可以离开现场,以切断刺激源,接下来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对象来进行疏泄。

这个对象可以是信任的人、安全的东西、也可以是某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绝对不是孩子。

选择人的话,如果你每次都选择同样的人,那个人要承接你的很多情绪,他有可能承接不住的时候,也会造成矛盾。

所以相对好一些的办法,可以选择用物或者某个让你感觉舒适的地方来发泄,运动也是一个好办法。

像前几天我们家小孩发脾气,她说:“我很生气,气得我都想打你了。”

我说:“谢天谢地,你只是想想并没有行动。你都这么生气了该怎么办呢?”

旁边正好有个枕头,我就拿给她,“你对我有啥怨气就拿这个枕头撒气吧!”

一开始她还不好意思,轻轻打了两下。我说你使劲啊,越生气越要大力气。她看看我并没有生气的样子,试着一边打枕头一边说“哼,让你不给我看手机,让你不给我看手机!”没打两下自己咯咯咯的笑起来了。

在情绪好了以后再去探讨手机的事情,她就没有那么抵触了。

把事件写下来,回顾梳理也是一种情绪调节的方法。

写一写事件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有什么样的生理体验,想法是什么,做了哪些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

事件:一回家看到孩子作业没做却躺着玩手机;

感受:愤怒;

生理体验:可能是一股热气冲上头,气得炸裂;

想法:就知道玩手机,学习一点不上心;

行为:可能是骂孩子,表情狰狞;

后果:可能是孩子顶嘴,不情愿地写作业,关系变差……

写完之后可以用成长型思维调整“想法”,尽量想想更多可能性,选择中立或积极的想法,关注可改变的因素。

比如:孩子玩手机不是因为贪玩,而是因为作业遇到了困难;上了一天课太累了,玩会手机放松一下;孩子对于时间管理的能力、自我管控的能力还需要提升……

专注于可以改变的方法、能力、努力等,而非孩子的天赋、特质、品格,多用积极的视角看待。

经常做这种梳理的练习,对自己也是一个觉察,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会用积极的视角,寻找更多可用的资源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02

学会对抗习惯性的焦虑

中国的家长,谁不焦虑?

像我自己,当我对孩子做事的结果很在意的时候,我也会变得焦虑。

之前我家孩子参加过一个朗诵比赛,因为之前表现很不错,老师对她的评语也好,所以我会提前设定孩子在这次比赛中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但当孩子达不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孩子是不认真,平时的水平比现在好啊,也会在意、焦虑、有情绪。

不过可能是我的职业使然,我的觉察能力比较好,当我发现自己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会想:可能练得太多遍了,有点疲倦了;第一次参加比赛,重在参与;她年龄比别的孩子要小,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

这时候我就能看到她的优点,她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为父母对待孩子更好的方式,是鼓励式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其实是自我和角色的结合体。

当孩子小的时候,他只有自我,没有角色意识和社会规范意识。社会上的一些规范准则,需要家长帮助他们建构。

这种角色意识的构建,要靠家长的鼓励,帮他们建构一些正向的角色。

比如通过鼓励,让孩子意识到“我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好孩子”。正向的角色延伸到他们的自我时,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这是正向的品质赋予他们的。

但如果是打压式、否定式的教育,你给他建构的角色是负向的,“你是一个差生”“你是个坏孩子”“不良少年”。

这更甚者他们会形成角色认同,“我是个坏孩子”所以我要做坏孩子的行为,所有坏的事情才是我该做的事情。

如果变成这样,就会很可怕。

反之我也再想,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不愿意鼓励孩子?

他们可能在想:如果事事都鼓励孩子,会不会培养出一个娇弱的、或者说不思进取的孩子。

这里就要说到,我们要怎么去鼓励?

当我们去鼓励和赞美孩子的时候,不要只会说“你好棒”,太宽泛;而是要去看到他是如何一点一滴地进步,把这些进步升华到她的品质上。

我们家孩子最近也在写字,5岁的孩子能写得多好看呢,全都是歪歪扭扭。

有时候写不了一两个就说好累,我也会烦,宁愿她别写。

这个时候我就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个过程中正是锻炼她能力和品格的时候,而不是盯着字写得好不好看。

所以我就会各种找她写字时候的优点,鼓励说:

“你才5岁就能主动学习,妈妈好欣慰。”

“这么累还能坚持,妈妈觉得你好有毅力。”

“遇到困难不退缩,反复练习,妈妈觉得你好棒!”

当我们把这些优秀的品质播种到孩子的心中,让他们生根发芽,他就不会变成软弱、不思进取的孩子。

(孩子认真练字中)

03

反焦虑不是完全放手

有些家长会觉得如果不“卷”的话,是不是就不用管孩子,完全放手?

其实不是。

不是完全放手,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做的是观察和记录,然后和孩子一起做复盘,找到可以调整的地方,尝试着再去练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一定会有很多地方做不好,因为他是小孩,小孩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尝试-犯错-反思修正-尝试-犯错-反思修正……

在这个犯错的过程中,家长要学着接纳,然后再去引导他去调整。

如果他这次没做好,我们需要看到积极的方面,鼓励他、陪着他成长,是最好的方式。

之前拍过一张照片,我家娃独自一人朝着一个陡峭的山头走着,我在后面跟着、看着。

我希望她有能力独自一人面对世间纷繁,但我也会在他身后默默陪着她,做他的后盾,当有一天她回头,我就在那!

我想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而非“领路人”。

这世界的道路有太多太多,我不知道要带领她走上哪条路才算是好的。

我只想引导她看到这世界太多的可能性,然后有能力有勇气走上一条自己要走的路。

(孩子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陪着)

最后的放松题外话——

三、

聊聊和申怡老师的缘分

我一开始认识申怡老师,是因为看了申怡老师的短视频。

通过短视频,我发现申怡老师太厉害了,她能够利用各种小小的事情,不但引导孩子进行知识的扩散,还顺便给孩子输出了一个很牛的价值观。

而越了解申怡老师,我越是认可她。

先是去领读人申怡直播间购买了申怡老师的各种课程。比如腾云驾雾的姐姐,古诗词大全,初级阅读系统,以及一年的读书会员。

申老师毕竟曾是人大附中的名师,站得高看得远。

我们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这种顶级名师的机会不多。即使能找到,费用不菲。

也因为我比较赞同申怡老师的理念,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知道申老师。所以我也在做申怡读书的“阅读大使”,想把申怡读书的课程推荐给更多的人。

我希望可以通过当阅读大使,带给孩子们一种氛围,多举办线下的各种阅读互助会,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7392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