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和古文之中。它的拼音是“jiē”,属于第一声,发音清脆、简洁。在使用过程中,“皆”通常表示“都、全部”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表达中。
“皆”字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其本义即为“全、都”。例如在《论语》中就有“皆能有养”的用法,意思是“都能供养父母”。由于其含义明确且语气较强,因此在诗词文章中经常被用来强调整体性,如“人人皆知”、“万物皆空”等。
“皆”可以与多个词语搭配,形成常用的词组,丰富语言表达。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皆大欢喜”、“皆知”、“皆因”、“尽皆”等。“皆大欢喜”表示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皆知”意为众所周知;“皆因”则用于引出原因,相当于“都是因为”;“尽皆”则表示全部、全都。
在古文中,“皆”出现频率极高,尤其在史书、诗歌和哲学著作中。例如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竟同天地隔。”后人评注时常用“世人皆叹”来总结感慨。又如《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句话后也常接“皆应如此”以加强语气。
虽然“皆”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不多,但在书面语、演讲、文学作品中仍十分常见。例如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皆未回应”、“皆已落实”等表达方式。在法律条文、学术论文中,“皆”也常用于强调普遍适用性,增强语句的严谨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