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读音为“pī jīng zhǎn jí”。其中,“披”读作“pī”,第一声;“荆”读作“jīng”,第一声;“斩”读作“zhǎn”,第三声;“棘”读作“jí”,第二声。这个成语的字形结构由四个汉字组成,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
“披荆斩棘”原意是指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劈开荆条、砍除荆棘,形容克服重重困难、开拓前进的艰苦过程。后来引申为在生活、工作或事业中,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突破障碍,最终取得成功。
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士功,以比‘披荆斩棘’之才。”这里的“披荆斩棘”用来形容冯异在逆境中奋起,克服困难,建立功业。
“披荆斩棘”常用于形容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例如:“他在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又如:“科研团队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虽然“披荆斩棘”也表示克服困难,但它更强调的是在艰难环境中的主动进取精神,而不是被动承受。相比之下,“卧薪尝胆”更侧重于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则强调意志坚定。
“披荆斩棘”的正确写法是:披(pī)+ 荆(jīng)+ 斩(zhǎn)+ 棘(jí)。常见的错误包括将“棘”误写为“刺”,或将“斩”写成“砍”,这些都不符合成语的本义。
“披荆斩棘”不仅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掌握它的正确拼音和写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生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