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pī jīng zhǎn jí。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困难和障碍面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它常用来形容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前进道路的过程。
“披荆斩棘”最早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在辅佐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中记载他“披荆棘,开千里之路”,意思是说他不畏艰难,为国家开辟疆土。从此,“披荆斩棘”便成为形容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常用成语。
“披”意为拨开、分开;“荆”指荆条,是一种带刺的灌木;“斩”是砍断;“棘”也是带刺的小树。合起来就是拨开荆条、砍断棘丛,形容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在创业、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创业艰辛、科研攻关不易、考试复习艰苦等情境时,都可以用“披荆斩棘”来形容其奋斗过程。
他在创业初期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
面对重重困难,这支科研团队披荆斩棘,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学习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披荆斩棘,才能走向成功。
近义词有“乘风破浪”、“奋勇向前”、“迎难而上”等;反义词则包括“知难而退”、“望而却步”、“裹足不前”等。
“披荆斩棘”不仅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而是要勇敢前行、不断探索。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集体发展中,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披荆斩棘拼音完整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