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拼音中,声母是构成音节的重要部分,而根据发音时舌尖的位置不同,可以将部分声母分为“平舌音”和“翘舌音”两类。这种区分对于学习普通话以及纠正方言口音具有重要意义。
平舌音又叫“舌尖前音”,是指发音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背或下齿背,气流从舌尖与齿龈之间通过而发出的声音。这类音包括三个声母:z、c、s。它们在发音过程中不卷舌,因此被称为“平舌”。
翘舌音又称为“舌尖后音”,是指发音时舌尖向上翘起,靠近硬腭前部,形成一定的阻碍后再释放气流所发出的音。翘舌音包括四个声母:zh、ch、sh、r。这些音在发音时需要舌尖微微翘起,是普通话中比较有特色的音素之一。
从发音部位来看,平舌音的发音位置靠前,舌尖接触的是牙齿部位;而翘舌音则靠后,舌尖接近硬腭。从听感上来说,平舌音听起来较为轻短,而翘舌音则略带卷舌的感觉。这种区别在一些方言区的人群中容易混淆,例如南方部分地区的人可能习惯将“四”(sì)读成“十”(shí),或将“知道”误读为“资道”。
要想准确区分并发出这些音,建议多听标准普通话的示范录音,并模仿练习。可以通过朗读带有这些声母的词语进行强化训练,如“字词”(zì cí)、“诗人”(shī rén)、“日出”(rì chū)等。也可以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是否正确,确保舌尖的位置和气流控制符合要求。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